游客
题文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     朝,“鹧鸪天”是这首词的           
词的上片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简要分析“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殷勤”一词的妙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虚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鹧鸪天

(清)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甲】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②[妨]遮蔽。③[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两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但基调和抒发的情感大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阐释。

阅读下面的清代诗歌,完成下列各小题。

锦城竹枝词四首(其三)

彭懋琪

百花潭对百花庄,小小朱楼隐绿杨。

听得门前花担过,隔帘呼买夜来香。

(选自《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十一)

(1)全诗多处提及"花",有何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

(2)诗句处处写人却未见其人,下面哪一项表述更符合诗中人物身份?请作出判断并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A.

避世独居的隐士

B.

辛勤劳作的妇人

C.

娇羞可爱的女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有同学将前四句的意思理解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请你说服他。

(2)有评论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活动:相遇•领悟】你选择陈毅的《梅岭三章》参加诗歌朗诵活动,请明确朗诵的情感基调。(只选两个)

情感基调:清新 婉约 激越 明快 忧郁 豪壮 凄凉 悲伤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