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亚洲国际格局演变”的角度,解读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恺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代行政区划图(局部)

材料三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 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行省制度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主要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认识。(8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材料二 17~19世纪,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材料三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请回答:(1)材料一表达了什么观点?与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制相比,近代英法的民主政治有何明显不同?(3分)
(2)英、美两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所呈现的特点各异”,请用史实加以说明。(4分)
(3)新中国建 立什么政治体制?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国力,培育了顺从性,只要中国仍相对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入侵,它转而阻止了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1905年,它最终被废除。”————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参阅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科举制能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相当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
材料三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

时期
两宋
明 清
任任官前出身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
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2)依据材料三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2分)?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材料三: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
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3)依据材料三,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4分)指出中英考试内容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