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研究“全球化与第三世界”问题时,提出了下列不同观点。
学者 |
观点 |
出处 |
房宁 |
“利益损害说” |
《世界潮流中的国家利益》,载《北京青年报》1996年7月 |
俞可平 |
“机遇说” |
《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
吴易风 |
“有利有弊说” |
《全球化的二重性》,载《当代思潮》2000年第6期 |
这说明
A.只有“有利有弊说”具有合理性
B.研究视角不同会形成历史观点差异
C.时代不同会制约对历史真相的认识
D.研究者的身份会影响历史结论
1864年9月的一天,伦敦圣马丁堂热闹非凡,来自不同国家的工人代表隆重集会,他们在迎接一个庄严时刻的到来,那就是成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该组织
A.成立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 |
B.使工人运动兴起 |
C.成立证明了工人阶级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 |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当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西方引发了一股“马克思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有关理论。这一现象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
A.必须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克服 |
C.必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D.大力提高经济的国有化程度 |
“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关于19世纪后半期西方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理解是
A.启蒙运动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 B.资本主义制度充满矛盾走向腐朽 |
C.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 | D.合乎理性的社会不可能存在 |
“就在瓦特和博尔顿对蒸汽发动机进行最后完善的时候,伦敦,一个50岁的学者正在对自己的文稿进行出版前的修订。这份文稿可以看作是一台特殊的发动机,一台思想的发动机,它将为人类财富的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位学者是
A.牛顿 | B.狄德罗 | C.亚当•斯密 | D.马克思 |
当代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福柯往其《规训与惩罚》的书中提出,工厂、学校与部队是对人身体规训的三个最重要的空间。那么其中工厂对人身体的规训应该最早起源于
A.英国 | B.法国 | C.美国 | D.德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