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回答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B.朝而往,暮而归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D.山间之朝暮也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E.而乐亦无穷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记与欧公语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餕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元祐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 选自《东坡志林》)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初似儿戏,然 有验 而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B. 未易致诘也 思而不学则
C. 用麻黄根节及 竹扇为末服之 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 嗅西子之珥,可以疗 疾矣 力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舐樊哙 盾,可以治怯 吾妻 美我者,私我也
B. 意用药多此比 固国不 山溪之险
C. 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 此 曹操比 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D. 医问其得疾 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 一毛,其如土石何
3.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 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公的牙、手和所出的汗。
C. 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 作者乘船进入颍州地界,便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阅读《秋水》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川灌河河:这里指黄河。
B.河伯欣然自喜欣然:高兴的样子。
C.不见水端端:端来。
D.闻道百闻:听说,知道。

对下面加点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之:的。
B.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之:的。
C.此独无有,尝试凿之之:他,指浑沌。
D.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之:她,指淑女。

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辩牛马译文:分辨不清牛和马。
B.我之谓也译文:说的就是我啊。
C.少仲尼之闻译文:认为孔子学识少。
D.大方之家译文:言谈大方的人家。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先写黄河的壮丽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B.文章接着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C.文中的河伯十分谦虚,具有勇于进取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D.在写法上,文章用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甲)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甲)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甲)传令,教“……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甲)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懿曰:“(甲)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
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文段中的甲是指;在选文中表现出甲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请你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个体现甲的这种性格特征的故事。
人物故事: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官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
□□
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释】
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湣王时任齐国的国相。他以好养士而著名。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一起并称为“战国四公子”。②责:通“债”,债券。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告诉
B.以何市而反市:买
C.孟尝君怪其疾也怪:责怪
D.狗马实外厩实:充满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译文: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译文:
冯谖为何要替孟尝君“烧券市义”?结合全文概括作答。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 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其如土石何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