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题。
北京胡同的空间形态
王 彬
现在的北京城是在古代都城的基础上进行规划的。元大都是北京城最早的雏形,它的设计既继承了《考工记》中的营国思想,又根据《易经》有所变化。 
按照《考工记》的思想,营建都城的时候,在都城的内部要修筑九条南北走向的道路与九条东西走向的道路。南北走向的道路称“经”,东西走向的道路称“纬”,“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一轨,是一辆乘车的轴距。九轨,是指九辆乘车。能够驰骋九辆乘车的道路,便是首都的干道。大都基本遵循了这个原则,但是略有变化。今天北京旧城(二环路以内)的主要道路还是大都时代的延续,只是拓宽、延长了而已。
干道之间,分布着微观道路系统:纤细的火巷与胡同。今天的东四、西四、南锣鼓巷【注】一带(见附图),专家考证,基本是那时微观道路的遗存。按照当时设计者的规划,大都的道路分为四种状态,在宽度上依次递减。首先是大街,其次是小街,再次是火巷,最后是胡同。这四种状态的道路,有三种称谓保存下来,数量最多的“火巷”则没有延续下来,被后世统称为胡同。
大街二十四步阔,折合今36.96米;小街十二步阔,折合18.48米。那么,火巷与胡同呢?至今没有查考到文献记载。明以后,胡同作为北京道路的特殊名称大量出现,并且成为主要称谓。发展到今天,一些纤细的道路,诸如巷、条、里、院、夹道、廊下等,虽然不叫胡同,但是,在北京人的观念里,还是被视为胡同。甚至以“街”为称的道路,如果狭窄,也往往被看作胡同。
那么,什么是胡同?或者说,胡同的空间形态是什么样子?
东西走向与南北平行
北京的大街基本是笔直的、平坦的,南北、东西纵横交叉。与其相比,北京的胡同也大都是笔直的、平坦的,而且绝大多数采取东西走向、南北平行的原则。这样的胡同布局反映了北京特殊的地理环境。
北京位于北纬39度26分至41度03分,东经115度25分至 117度30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北是蒙古高原。北京冬季刮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刮东南风,燠热多雨;春季多风沙。冬至正午日照的最大角度是27度,夏至日照的最大角度是76度。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北京的住宅以     为宜。这样朝向的住宅适宜采暖通风。住宅朝向决定胡同的走向,胡同自然以东西走向为宜,于是根据这个原则在南北干道与次干道之间开辟东西走向的胡同。东西走向保障了住宅的朝向,南北平行则保障了每一所住宅都可以均匀地得到阳光的照射。
□□干道之间,□□干道与次干道之间距离过大,不便于居民出行,□开拓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与主干道或者次干道之间,依然按照东西走向的原则构筑胡同。东西走向与南北平行的原则基本适用于北京旧城其他地区的胡同。
长度与宽度的悬殊比例
胡同是一种狭长的形态,长度超过宽度。以内城的东四头条到九条为例,其中,头条长193米,宽5米;二条长386米,宽9米;三条长722米,宽8米;四条长726米,宽7米;五条长78l米,宽7米;六条长715米,宽9米;七条长724米,宽9米;八条长717米,宽8米;九条长718米,宽7米。东四头条与二条,之所以在长度上相对于三条等胡同短了许多,是由于后世在这两条胡同的东部修造了新的建筑物,把它们截断了。如果不把这两条胡同计算在内,那么三条到九条的总长是5103米,平均长度729米;总宽55米,平均宽度约7.8米。长与宽的比例约为93:1 。
外城的大栅栏地区,从廊房头条到甘井胡同一带的胡同总长是2159米,平均长度167.6米;总宽41.6米,平均宽度3.2米。长宽比例约为52:1。
高宽之比的美学原则
胡同两侧基本是单层建筑物。街道的立面高度一般在3米左右(临街地平至建筑檐下),胡同的宽度一般在3米到6米之间,如果是6米,二者之间的比例是2:1,如果是3米,二者的比例是1:1。
在外城的商业区,两侧的商业性建筑往往采取传统的两层木构架的形式,其檐口高度一般在6米左右,如果胡同的宽度以6米计算,那么高与宽的比例是1:1,如果胡同的宽度是3米,那么,二者的比例是2:1。
根据美学原理,当道路的空间尺度,主要是高宽比,在1:1至2:1时,道路的空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行人的视野可以覆盖对面建筑物的全部,并会产生适当的围合感。北京大多数胡同给人以亲切的感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这里。超过这个限度,胡同的聚合感与幽深感便会加强,过于强烈,便会产生一种压迫的、如同穿越峡谷的感觉。一些狭窄的小巷(比如夹道、廊下之类的胡同),会产生压迫感的原因就在这里。
空间形态的变异
北京的旧城格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长安街以北,是元大都遗存,在这个范围里的胡同基本是认真规划的产物。
前门东大街与前门西大街以南,是明代的外城,没有经过认真规划,而且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胡同多弯曲、偏斜的形态。
具体到某一个小的范围,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比如,受河流影响,那里胡同的走向也难以遵循人为的约束。
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口的激增,使得许多胡同被挤占,导致胡同的宽度缩小。②而新出现的胡同也难以遵循原来的规划。③一些新建筑的出现,往往使原本畅通的胡同变成死巷。④这些胡同与元大都对于胡同空间的规划产生了颇大的偏差。对此,北京人的做法是通过形象的名称,表示对胡同空间形态的态度:如“斜街”——不是正规的街道;“弯”——不是笔直的胡同;“耳朵眼”——形容胡同的窄小;“闷葫芦罐”——一种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器物,告诉行人这里是死胡同。
(摘自《北京微观地理笔记》)
下列对《北京胡同的空间形态》一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现在的北京城是在元代都城基础上进行规划的。
B.元大都严格遵循了《考工记》中建造都城的原则。
C.内城的胡同宽于外城,外城胡同的长宽比更大。
D.北京大多数胡同的高宽比保持在1:1至2:1,不会给人以压迫感。

E.对异形胡同的形象称谓,体现了北京人对胡同空间形态的思考。
今天一个成年人迈出一步,大概是0.75米左右。本文中却说“二十四步阔,折合今36.96米”,一步约合1.5米左右,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劝学》中相关的句子加以解释。
填入“东西走向与南北平行” 第三段横线上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坐东朝西 B.坐西朝东 C.坐南朝北 D.坐北朝南

东四头条的“头”表示序数排列的“第一”。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没有这个意思的一项是

A.阿毛 B.初伏 C.元年 D.正月

依次填入空格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所以却 B.不是而是才
C.即使也要还 D.如果或者则

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南锣鼓巷一带的道路系统体现了北京胡同空间形态的哪些特征?请分条陈述。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展认同扬首善
——“北京精神”文化意义琐谈
何谓“文化”?历说纷纭。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鲁迅则从人本主义的角度认为,“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当代文化学界认为,文化就是“群体的人的社会活动,及由此创造的物态、非物态,以至物、非两兼,各类产品之总和”。
参照这些定义,“北京精神”的文化定位是北京人“心能开积”的成果,包括“正德、利用、厚生”的价值,是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共业”。正是“北京精神”这一崇高核心价值体系,经“久浴”而构成了作为社区群体的“北京人”的神圣尊严。
从文化学看,“北京精神”的文化定位,堪称立足“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世纪之交兴起的世界性“善待文化传统”人文大潮。它旨在理性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让人们理性回归失去的精神家园,免于变成空然无依的游荡灵魂。
“北京精神”拥有强劲两翼。一翼是“认同”之翼。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除汉族外,还有数十万兄弟民族,乃至众多世袭侨民,既是“祖国大家庭”最完整的缩影,又是饮誉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他们在北京这片文化的沃土上,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长期践行、孕育,共同铸就了“北京区域文化”之本。另一翼是“首善”之翼。北京的首都身份,决定了它的“首善”地位和责任。毋庸回避,“北京精神”的八字表述,就字面言,应该不同程度地涵盖了全国许多城市的精神,那些地方也不乏“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理念。那“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能体现北京这个城市的个性和特点吗?回答是:“能!”其原因就在于北京是“首善”之都,即皆居“至高、首先、独绝、引领”,及其派生之深度、高度、力度、程度等量与质差异。
(李耀宗《“北京精神”文化意义琐谈:展认同扬首善》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中对文化的三种界定,梁启超侧重于文化的群体性,鲁迅侧重于文化的历史性,而当今文化学界则侧重于文化的影响性。
B.“北京精神”参照了对文化的三种不同理解,是综合三者而又赋予了具体内涵的一种城市区域文化。
C.“文化自觉”是指我们要自觉地善待文化传统,作为北京人,就应该自觉地践行“北京精神”。
D.北京的首都身份,决定了北京精神的“认同”的特点和“首善”的地位和责任。

从“文化自觉”的定义看,什么样的灵魂是“空然无依”的?
根据下列提供的材料,请写出分别指的是“北京精神”的哪一个方面。
①五千年前,黄帝立国“新睦九族,和合万邦,消弭战祸,趋于大同”,北京立首都视角,瞰内政外交,兼个人处世、国际交往,可谓“多元兼容”、“诸多博纳”。
②义蕴“创立”,含立国、立都及自立、独立、挺立等义,“古都、今都”之源、之流,自在、自立、自创、自强等含义都蕴含其中。
③中华古国,向来“以仁德治天下”。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既赞至善之威,其实也揭示了“上善”示“下”的基本规律。
④北京是六朝古都,长期广涉“国事、国情”,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因其重大意义、深远影响,已载入史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乔布斯:用“禅”改变世界
①没有人可以选择命运,乔布斯同样如此。他在生下不久就被父母送给别人收养,尽管养父母非常爱这个孩子,但是家境的困窘还是让乔布斯感到生存的压力。由于他爱捣乱、不服从老师的管理、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课外作业,学校几次勒令他退学。所幸的是,乔布斯对电子产品有着非凡的兴趣,而且他会非常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以至于母亲要叫醒他,必须要用铅笔戳他的脑袋。
②乔布斯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一家自己喜欢的大学——俄勒冈的里德学院,为此父母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凑齐了学费。但是乔布斯不到一年就离开了学校。因为“已经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所在”。他喜欢嬉皮士,喜欢听鲍勃·迪伦的民谣和披头士的摇滚,和狐朋狗友一起酗酒、吸大麻……乔布斯恣意放纵自己,以为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些没能让他真正“解脱”。最终乔布斯发现,有些东西永远是无法改变的,比如自己的出身,兴趣,生存的社会以及必然走向的死亡。世界并不属于他,他需要学着去适应世界。
③在里德大学,乔布斯接触到了佛教里的禅宗,为之深深着迷。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禅宗认为“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禅宗“明心见性”的哲学帮助乔布斯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并从中汲取力量。2003年,乔布斯的事业正处于巅峰状态,却被检查出患有胰腺癌,其后虽然治愈,但是屡次休假,经常受到健康问题的困扰。但是面对死亡,乔布斯却从禅宗中得到顿悟:“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并因此告诫年轻人:“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将他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④纵观乔布斯重回苹果之后推出的一系列产品,iMac、iPod、iPhone、iPad等,共同的也是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简约。最直观的外观、最简单的操控方式、最直指人心的功能设计……这些都让苹果产品的用户为之疯狂。而主宰这样的设计方案的,不是所谓的市场调研或者消费者的意见,而是乔布斯的精神世界。
⑤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点评乔布斯“做了经典的减法”,也证明了乔布斯从禅宗中得到的简约理念。“我相信乔布斯花了很多时间在内省,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只不过他可能不愿意讲出来。”“我想乔布斯在做产品上有一种哲学的高度,他真的能够做取舍。”
⑥在内心里,乔布斯却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乔布斯每天清晨醒来时,总是会问自己:“假如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我应该做什么?”是的,乔布斯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对他自己而言最有意义的事情,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他的态度简单而坚定“No”。乔布斯在经历过死亡威胁之后,悟道:“如果佛祖保佑我重获健康,我将用余生去从事造福世人的伟大工作。”
⑦正是抱有如此热烈的理想,乔布斯才没有在禅中沉醉,他将参禅视为一种途径,通过禅找到造福世人的方法。这又和佛教“慈悲”的说法不谋而合。所以乔布斯的佛教信仰不是“小乘”,而是“大乘”,他能由己及人,他比消费者更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⑧在事业上,乔布斯制造了无数的敌人。在苹果公司,除现任CEO蒂姆·库克之外,历任CEO都是他的敌人。他将自己视为苹果的拥有者,不允许其他人对他的决策提出异议。乔布斯之前,苹果历史上有五位CEO,没有一位在苹果善终。  
⑨早年的乔布斯就是这样,他从来不是一个维持平衡的人,而从来都是打破平衡的人。跟他一起工作生活过的人都难免会受到伤害,而这样的做法显然与“禅”背道而驰。
⑩正如美国作家杰弗里·扬和威廉·西蒙在其著作《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所言,乔布斯“在被自己开创的公司赶出去之后,在‘荒野’之中整整待了15年,在他重新回来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转变。”
⑾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赠给毕业生这样一句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显然,一向自命不凡的乔布斯也意识到“foolish”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力量的局限性,而更愿意与其他人合作。
⑿正是在新的开放理念下,乔布斯领导的苹果真正将影响力扩展到全世界。乔布斯曾经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是的,乔布斯的确改变了世界,不过不是用他的霸道和专横,而是合作与开放。这也说明他对“禅”的领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如果不是因为乔布斯能够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不服从管理、总是惹是生非的学生就被学校勒令退学了。
B.乔布斯在里德大学接触到了禅宗,他从中明白必须依靠自己的本心去探寻生命的意义,不能盲目附和跟从别人的意见。
C.iMac、iPod、iPhone、iPad等产品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并不是详尽的市场调查,而是乔布斯的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简约”。
D.在被自己开创的公司赶出后,乔布斯用了15年时间深入感悟"禅",顺应了"禅"的精神,内心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转变。

E.本文通过记叙乔布斯对禅宗理论逐步深入的研究,展现了他人生中的多次重要转变,揭示了乔布斯获取重大成功的原因。
文章要揭示的是乔布斯如何用“禅”改变世界,为什么还要花费不少笔墨叙述他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生涯?
联系全文,分析乔布斯从“禅”中获取了哪些启示?
乔布斯赠给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的一句话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可谓语重心长,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士,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阶层。一直以来,许多著名史学家都曾就士的身份与地位做过广泛而丰富的研讨.顾颉刚先生的“国士”说,费孝通先生的“绅士”说,以至于吴晗先生所主张的:“照我看来,官僚、士大夫一绅士、知识分子,这四者实在是一个东西。”凡此种种,都是对“士”问题的经典表述。
在当代国际史学界享有盛誉的余英时先生更是就“士”的概念及特征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说: “知识人在古代中国叫做‘士’,而‘士’的出现则是和‘道’的观念分不开的,所以孔子说:‘士志于道。’”“与西方的情况相对照,我们便能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知识人的特征,这些特征大都和‘道’的内向超越性有关。中国知识人自始便以超世间的精神来过问世间的事。换句话说,他们要用‘道’来‘‘改变世界’。这一精神上起先秦下及清代,始终贯穿在中国知识人的传统之中。”
事实上,“士志于道”,主要是士人的自我期许。中国的历史发展走势已经不断地证明,士人所维护和标榜的“道统”,在皇权专制“政统”的步步进逼下一直在退却、沦落。而士人的地位日益卑贱,命运日益坎坷,最后连人格尊严也已丧失殆尽了。
士大夫阶层在历史上的角色,不断地发生着蜕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即绅权与皇权的关系,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变化最大的特点是士大夫的节节败退和政治地位的日益低下。
以昊晗先生的观点,士大夫即官僚阶层的政治地位在历史上的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先秦到唐代,第二个时期是从五代到宋朝,第三个时期是从元朝到明清.我们仅从君臣的礼节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宋以前,“r-公坐而论道”,大臣们和皇上谈话,郝是坐着说的。可到了宋朝,士大夫们就开始矮一截了,从宋太祖开始,在皇帝面前大臣们都无坐处,只有皇帝一个人坐着,三公群卿立而论道了.到了明清士大夫们更矮了一截,不但不许坐,连站着都不行了,得跪着奏事了,所以我们就看到七八十岁的老臣们齐刷刷地跪在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儿皇帝”面前。当时的大官们,上朝时都会在衣服内缝一个特制的护膝,就是跪久了膝盖受不了。先由坐继而站后而跪,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君臣关系的变化,说明了绅权的不断衰落和皇权的节节提高。
士人,一个曾经拥有理想,试图主导民族精神,规划历史走向,设计社会模式的精英群体.他们的兴起与衰落,他们的觉醒与迷茫,.他们的快乐与痛苦……总之,他们的命运,最终决定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品格气质.而他们的喜怒哀乐,则是历代社会生活图景中最具典型性、最具代表意义的人生映像。
关于“士”的起源与流变,不同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侧重点.顾颉刚所说的“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反映的是士人职业地位的变化,同时也是士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变化.费孝通先生则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封建制度解体前后的士人进行了角色区分,其关注的则是士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下列关于“士”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士.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
B.“士”的命运最终会决定整个国家民族的品格气质。
C.“士”用“道”来“改变世界”,即以超世间的精神来过问世间的事。
D.“士”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卑贱,命运坎坷,几乎丧失了做人的尊严。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顾颉刚认为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国士”。他所说的“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反映了“国士”职业地位和精神气质方面的变化。
B.费孝通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历史上士人的角色进行了区分,他的研究关注的是士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C.吴晗把历史上士大夫阶层政治地位的变化划分为三个时期,以此来说明士大夫阶层政治地位的日益低下。这种变化,仅从君臣礼节的不同就可看出。
D.余英时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知识人的概念和特征,并与西方知识人进行对照,总结出中国知识人的特征多和“道”的内向超越性有关。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它的出现与“道”的观念密不可分,所以孔子有“士志于道”的说法。
B.“士志于道”更多是士人的自我期许,事实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日渐衰微。
C.士大夫和皇帝之间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绅权的不断衰落和皇权的节节提高。
D.士人的理想,就是主导民族精神、规划历史走向、设计社会模式,他们是最具有典型性和最有代表意义的中国精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以柱
天刚上秋,陈大军家里出现了一条蛇。
那天,陈大军从地里回家,放下扁担、镢头,觉得院子里多了点什么,就四下里撒眸。媳妇勤快,院子里收拾得干净利索,陈大军没费事儿就发现了那条蛇。蛇很粗,蜷在北屋墙根晒太阳,宛若一盘冷艳绝伦的肉蚊香,让人心上直抽抽——针着眼摄你,青花皮,平头顶,肉鼓鼓的,蛇信子簌簌地响。陈大军努力稳了稳自己,僵着身子,倒退着,慢慢退回到屋里。
陈大军没有伤害它。陈大军心善。在坡里干活,见到蛇、青蛙、蜥蜴等,都不动它,任其不紧不慢地跑掉。
回到屋里,陈大军告诉妻子、儿子,墙根有一条大蛇,别惹它,或许有毒,也别伤它。妻子当即抖成一片风中的树叶,儿子却欢呼一声,弹出门去,去看蛇。
一时相安无事。
只有妻子有些神经质,去南屋里挖喂猪用的麸子、地瓜面,用木棍挑开盖子,远远地虚着,犹豫、哆嗉,生怕里面弹出一个带信子的花花脑袋。到院子显喂鸡、喂鸭,到猪圈里喂猪,也是看了地面,看墙角,确信蛇没出来,才去做该做的事。这哪像操持家务,简直是做贼!
隔三差五的蛇就要出现,只是蜷在那儿睡觉,像一个听话的孩子。媳妇有两次央求陈大军把蛇赶走:咱不伤它,让它离开就行!陈大军给拦住了,让它在这儿吧,它又没有固定的去处,别招惹它就行。蛇在这儿,老鼠就没了。果然,晚上就少了老鼠打架的惨叫,啃门框磨牙的“咯吱”声,也没了。
儿子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到处找蛇——蛇呢?蛇呢?老同学一样。有一两回,媳妇看到儿子蹲在地上,和蛇面对面的瞪眼,吓的差点尿裤子。儿子却小脸激动的通红,回头喊娘:“娘,娘,蛇吃什么?…‘吃鸡蛋。”儿子跑回屋拿一个鸡蛋,咕噜一下滚到蛇嘴边。儿子竞养上了。
嘿,养着!这又不是一头猪。现在农村人都不养猪了。
但陈大军还养猪。陈大军的一百多棵红富士,指着这两头猪攒粪。如今的农村,种小麦、玉米,栽果树,全靠化肥,把地喂死了,都快成石板了。所以,陈大军一直用土肥。养地。
每个月一次,把熟透的土肥,刨起来,从猪圈墙上的小洞里扬出去,晾干之后,推到果园里,堆一块,用稀泥封住,闷熟,备用。很辛苦,但是果树长得好,苹果个大,圆润,光泽好,嘎嘣脆,口感极好。
两头猪长到三百斤左右,就该卖猪了。现在的人嘴刁,鸡鸭鱼肉吃多了,也就有了讲究,专拣农村家养的吃,为啥?香,耐嚼,无激素,让人吃得舒坦。
精明的猪贩子,看准了这个市场,走街串巷,挨个敲门,猪和鸡都要,贩卖到城里,挣钱很足。杀猪的多肥头大耳,或尖嘴猴腮,走路噔噔噔,有劲,嗓门大,气也粗。
他们也收病猪、死猪。一头好好的猪,活蹦乱跳的,突然就病了,蔫头搭脑,不吃不喝。兽医也找了,村里的、镇上的,灌药,打针。忙活几天,扔上十元,还是吐着白沫死了。死猪身子还温乎呢,猪贩子就来了,会闻味儿似的,疼得自己掉肉的样子,唏嘘慨叹着,围着死猪转一圈,喊出一个价。女人就哭出声来。猪贩子咬牙跺脚,指天誓日地加上几十元,抬上车,走了。二百多斤的肥猪,就这样瞎了,白辛苦一年。
霜已经下过两回,有一天,陈大军从外面回来,碰到变了样的媳妇:“刚才有两个猪贩子来看猪,在猪圈里站了一会儿,嗷得一声出来,脸煞白,嘴直哆嗦,说是有蛇,跑了。”
“谁让他们看的?”
“偷着进来的,我听到动静,已经在猪圈里了。”
陈大军飞身跳进猪圈。没见到蛇。地上只有一个干净纸包。打开,是白色粉末。拿到村卫生室找到村医,用手一捻,闻闻,说了一句话:“毒饵。慢性的,四五天就要命!”
陈大军脑袋“嗡”的一下,撒腿去找那两个猪贩子。
空空荡荡的胡同里,只有风推着一堆枯叶……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二段正面描写了蛇的形状“宛若一盘冷艳绝伦的肉蚊香”,这一出场使得读者对蛇的恐惧心理有所消减,为蛇吓跑偷猪贼盼情节作了铺垫。
B.陈大军是一个善良、聪明、能干的新农民。他心地善良,护蛇,不伤害小动物;勤快智慧,养猪、养地、用土肥种果树。
C.“嘿,养着!这又不是一头猪。现在农村人都不养猪了”这一段承上启下,由描写发
现蛇、与蛇相处,过渡到与猪有关的故事。
D.小说描写“儿子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到处找蛇——蛇呢?蛇呢?老同学一样”等细节,展示了人蛇共处的和谐场景,突出了动物保护的主题。

E.短小的篇幅里,当下的农村生活被作者编织得多彩多姿,人物外貌形象被刻画得活灵活现,叙事情趣盎然、洒脱飘逸。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妻”对蛇出现的行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人物不集中,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只鸟
芦芙荭
(1)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盲眼老人是遛鸟的,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精致的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鸟儿好漂亮,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滚珠般转动着。特别是鸟的叫声,十分地悦耳。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
(2)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不会下棋,不会玩牌,对侍弄花儿、草儿,养个什么狗儿、鸟儿的,也几乎没有一点兴趣。但自从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3)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就千方百计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4)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都很准时地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他把盲眼老头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鸟食,送到老头家去。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着他带来的食物。常常看着看着就走了神。好在盲眼老头看不见这一切。
(5)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他的话说得很诚恳。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6)“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7)“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说。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8)“我只要你这只!”他口气坚决地说。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
(9)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一次次失望,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他就病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儿孙们又是要他吃药,又是要他住院。他理也懒得理。
(10)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这只鸟儿,还是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11)“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12)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人,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病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13)“老弟,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名贵的鸟。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我买回它时,仅花了十多元钱。不过,这多年……”
(14)“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名贵的鸟。”
(15)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16)他说:“我把鸟放了。”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
(17)“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18)“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犯法的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我都觉得自己判得问心无愧。这一生,惟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那个年青人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从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潸然泪下。盲眼老头听了这话,那双凹下去的眼睛竟然也流出泪水。但盲眼老头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19)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自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那么相像,好像就是同一个人。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部分细腻描写鸟的漂亮,揭示了“他”强烈地想占有这只鸟的主要原因。
B.盲眼老头为人宽厚善良,得知“他”因鸟而病,便忍痛割爱,把鸟送给了“他”。
C.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写得一波三折,跌宕生姿,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D.“阿捷”尽管没有出场,但他的命运却是构成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核心要素。

E. 小说内涵丰富,它揭露了社会腐败现象给普通百姓造成的难以挽回的极大伤痛。
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前文设置了多处伏笔,请指出其中的两处,并简要分析。
本文以“一只鸟”为题,请简要概括“一只鸟”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说中的“他”通过放鸟的行为表示自己对“阿捷”的忏悔,你对此有何评价?请联系实际或读过的其他作品,谈谈“忏悔”的现实意义。不少于20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