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补白大王”郑逸梅
梅 子
郑逸梅是苏州人,因爱梅成癖,遂以梅为号。他一生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编书办报,八十余年笔耕不辍,专擅钩沉历代文人的逸情韵事,人称文史掌故专家,是我国年龄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家之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郑逸梅在上海滩各大报刊以文思敏捷著称,凡报刊上有空白处立马补之,小空白则佳制小品,大空白即大块文章,皆唾手可得,且为读者所喜爱。因此上海文坛盛传“无白不郑补”,称郑逸梅为“郑补白”,继之又誉其为“补白大王”。之所以有如此雅号,是因为他肚子里“货多”,遇到报刊版面文章不够时,总有办法使之如期付梓。郑逸梅先生的补白内容涉猎较广,有文人趣事、历史知识、梨园旧事、曲坛轶闻等。郑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些老报人和我开玩笑,说外国有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汽车大王、钻石大王,中国则有补白大王郑逸梅。”港澳报界亦把他那种三言两语的文章体裁称为“郑公体”。有人曾好奇地问郑逸梅:“您的那些天花乱坠的补白从何而来?”郑老也乐于公布自己的秘密:“我的补白资料分两部分,书本所载的是死资料,我摭采一些,但主要还是活资料——我平素喜欢拜访一些德高望重的耆宿,他们渊博广洽,一肚皮的文史掌故,樽酒谈笑之间,充实了我的见闻。”为报刊补白,一补就是七十余年,郑逸梅也因此被称为“文坛奇人”。
郑老生性乐观,谈吐幽默,在文坛曾被人列为“鸳鸯蝴蝶派”,对此他连说不敢当,不敢当。“文革”期间,他家遭红卫兵“光顾”,抄走数十年积藏的书籍文物足足有七车。郑老自嘲说,古人有“学富五车,无书不读”之说,我还多了两车,我现在是“学富七车,无书不读”(反意用之,书都抄光,没书可读之意)了。
郑逸梅除了爱梅成癖外,还有好多个“癖”:集藏成癖、搜罗名人书札成癖、剪报成癖、爱好文史成癖……他很欣赏亡友谢刚的一句“名言”:“知道明天要死,今天的书还是要买的。”因之购书成癖。别人说他“坐拥书城”,他说自己是于辞典的围城之中而“坐拥辞城”。那些索解的字句,冷僻的典故,他随时可以翻检。此种“妙境”,他打了一个比喻:“仿佛追随着春风杖履的老师,请教是挺便当的。”
郑逸梅十六岁开始著文见报,一生写作不下千万言。他每天写作两三千字,发表的补白掌故文章成千上万,故被称为“电脑”。然而补白掌故之外的东西,他却难得记住。赴宴时,人家请了大厨做了上等好菜招待,回去后家里人问他吃了些什么,他抓耳挠腮想了好大一会儿说“有红烧肉”,其他则一样也没记住,他的心思原来都放在与耆宿老友交谈上了。平日家里毛巾是什么花样、什么颜色,一直到用旧了也不清楚。至于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则根本不会用,也学不会。夏天热得像蒸笼,由于不会开电风扇,就打赤膊摇芭蕉扇。有一天,一位女记者突然来访,来不及着装、只穿着短裤背心的郑老尴尬中自嘲说:“我们是赤诚相见啦!”
1992年7月11日,“补白大王”郑逸梅溘然离世,享年九十七岁。
(选自《名人传记》)
[相关链接]
1912年郑逸梅考入苏州江苏省立第二中学。是年,他首次使用“逸梅”之名,将英文教本中的一篇游记译成中文,命题《克灵湖游记》。参加《民权报》副刊征文,获甲等奖。编辑吴恤来函激励道:“如此文章,多多益善。”不成想郑逸梅由此而走上了写作道路。
郑逸梅毕生以读书为最大乐趣。他述道:“不论春之朝,秋之夕,酒之后,茶之余,或雨晦风潇,或日煦景淑,都是读书的好时光。读未见的书,如得良友;读已读的书,如逢故人。”如是痴心广泛的阅读,使他见闻充盈,为其写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摘自《名动一时的补白大王郑逸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郑逸梅从1912年开始写作,笔耕八十余年,一生写作不下千万言,是我国年龄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家。 |
B.郑老生性乐观,谈吐幽默,“文革”期间,被抄走积藏的书籍文物足足有七车。对此他自嘲是“学富七车,无书不读”。 |
C.郑逸梅集藏成癖、搜罗名人书札成癖、剪报成癖、爱好文史成癖等,所以他补白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书本。 |
D.郑逸梅毕生以读书为最大乐趣,所以很欣赏朋友谢刚的一句“名言”:“知道明天要死,今天的书还是要买的。” |
E.郑逸梅以文思敏捷著称,报刊有小空白则写小品,大空白即写大块文章,皆唾手可得,因此被称为“补白大王”。
(2)请结合文章分析郑逸梅成为“补白大王”的原因。
(3)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逸梅毕生以读书为最大乐趣”?
(4)“外国有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汽车大王、钻石大王,中国则有补白大王郑逸梅。”结合文章谈谈你觉得成为“大王”最关键的品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古代的神话
刘大杰
上古的神话传说,都是当时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创作,在有文字以前,已经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它们反映了人类和自然界的斗争,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解释和愿望。神话的产生绝不是凭空的创造,是建构在劳动过程和生存斗争的现实基础上的。在中国最古老的神话故事里,如有巢氏的构木为巢,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女娲氏的造人、补天等等,说明了每一个神的存在都与人民的劳动和生活要求联系在一起。只有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在初民的社会里,才能上升到神的世界中去。那样的神,实际是劳动英雄的典范化,是广大人民愿望的最高表现。再如《山海经》中所记述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故事,都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勇敢的性格、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那种征服自然的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费尔巴哈说:“人们的愿望是怎样的,他们的神便是怎样的。”其他如自然现象的神——太阳神、风神、雨神等,同样是在劳动过程和生存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为神是来自人民的,是人民的集体创作,在那些神话里面必然会表现人民勇敢的性格、超群的智慧、丰富的想象,以及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现实生活和对于幸福自由的渴望,所以神话是富有人民性的。同时,神话也可以体现出原始现实主义和原始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神话是文学的渊源,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它有很高的价值。研究神话,我们可以理解初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也可以看出上古历史的影子;同时,神话故事对于后代文学、美术的创作,也产生很大的影响。神话资料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此外,在《穆天子传》《国语》《左传》和诸子诸书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片段。这些故事出现的时代都很晚,其中的故事经过后人的口传和书写,不可能全是古代神话的原始形态,但在许多美丽的故事中,依然可以看出一些古代神话的影子。
《山海经》所记的神灵,有四百五十几个。这些神形状奇怪:有的是龙身鸟首,有的是马身人面,有的是人面蛇身,有的是三头六臂。他们出现时,有的是红光满面,有的是狂风暴雨。在《山海经》里,有三首国、三身国、一臂国、无肠国、大人国、小人国等记载。这一部书对于后代的小说有很大的影响。
屈原的作品如《九歌》《离骚》《天问》诸篇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材料。《淮南子》虽说时代稍晚,但其中神话材料也很多,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很重要的参考书。在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最富有文学意味而又具体地反映上古人民的生活愿望和思想感情的,是那些英雄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都是非常精彩动人的。
在初民社会里,能为人民除害的才能成为人们的神,才能成为历史传说中的帝王。女娲、后羿和大禹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都是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中、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以高尔基说:“神是劳动成绩的艺术概括,神是武装着某种劳动工具的完全现实的人物。”
研究神话或是采用神话故事来作为创作的题材,都是很好的。但我们必须把神话和鬼话区别开来,把神话与迷信区别开来。在许多故事里,张皇灵异,都是鬼话,它同富有人民性的古代神话有所不同。我们研究神话,必须小心谨慎,万不可鱼目混珠。
(节选自《古典文学思想源流》,有删改)依据作者观点,下列不属于“古代神话”范畴的一项是
A.刑天争夺神位失败后被天帝砍头,他竟用两乳为目,用肚脐作口,操持干戚,继续舞动。 |
B.盘古开天辟地,最终力竭身亡,他的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毫毛变成星星。 |
C.落魄女子遇王生后被带回家,后被道士识破并追击,身上人皮脱落,露出厉鬼本相。 |
D.太白金星是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神仙,常奉玉帝之命监察人间善恶,被称为西方巡使。 |
下列不能说明神话“具有很高的价值”的一项是
A.神话是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与人民劳动生活有密切联系,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
B.我们可以从神话中初步了解上古历史,了解初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状态。 |
C.神话中体现出的原始现实主义和原始浪漫主义精神,在后世的创作中依然传承。 |
D.《山海经》这本书记述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神灵,对于后代的小说有很大的影响。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上古神话反映了劳动人民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生活和对幸福自由的渴望,但不含有统治者的意愿,是富有人民性的。 |
B.有些神话故事在流传和抄写的过程中,与远古神话的原始形态已有所差别,但依然可以作为研究古代神话的重要参考。 |
C.中国历史传说中的那些帝王,都是能够为民除害、具有杰出的劳动成绩、并寄予着人民美好理想的人。 |
D.各种迷信鬼话跟神话有很大的不同,完全脱离了人民性,对于这些迷信故事,我们都要全面批判,完全摒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大 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又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满室芬芳 。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他们坐下来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的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2010年第3期《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
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
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像颜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 |
D.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 |
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其单独成段的作用。
(3)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
(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你认为我们当代的艺术家应从主人公黄云山身上学些什么?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时代
OFweek电子工程网讯 上个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1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报告(简称《运行报告》)、《2014年1-12月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简称《投资报告》)。两份报告显示,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产业正在高速增长,而外资企业增速则大幅放缓,且外资企业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比重也开始明显下滑。
《运行报告》显示,2014年,内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8078亿元,同比增长20.7%,增速高出行业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内资企业销售产值占全国比重已达到36.6%,相比于2013年,内资企业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提升了3.3个百分点。
而外资企业销售额为40642亿元,比2013年仅增长1.4%,增速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8.9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外资企业增速均保持在6%以上。同时,外资企业的销售额占比降至39.2%,相比其2013年的42.7%减少了3.5个百分点。虽然外资企业依旧贡献着最大的销售产值,但外资企业的占比已经逐渐减少。
与此同时,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达到25182亿元,同比增长11.4%,销售产值占全国比重24.2%,比2013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中国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是内资企业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国家资金及社会资金对电子信息产业关注度正在大幅提升,《投资报告》显示:2014年的电子信息产业投资资金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资金73.4亿元,同比增长了42.7%,且增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9.4个百分点,这笔资金主要集中于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及电子设备领域。此外,国内贷款到位资金960亿元,同比增长8.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9百分点。
需要指出的是,在2013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占比极低,且投资额度在持续缩减,且相比于2012年下滑超过20%。
2013年以来,政府相继出台促进信息消费、宽带中国、信息安全等国家战略指导意见,带动了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回升。201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到位总资金达到12573亿元,同比增长12%,且增速高于去年同期3.3个百分点。
主要的投资增长领域来自通信、集成电路。其中,通信设备行业投资回升明显,完成投资1085亿元,同比增长21%,成为全行业投资增速最快的领域。在集成电路领域,鼓励集成电路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使本领域投资持续加速,集成电路领域全年共完成投资644.5亿元,同比增长11.4%。
需要指出,通信、集成电路也是目前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中利润率最高的两大产业。《运行报告》指出,2014年1-11月,全国通信系统设备和集成电路领域利润率7.9%、5.8%,分别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5.1.4个百分点。
目前来看,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利好仍然集中于这两大领域。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3年底向三大运营商颁布了TD-LTE的4G商用牌照,FDDLTE商用牌照也正在计划之中,三大运营商均把4G建设作为今后两年的投资重点,可以预计,通信系统设备依旧是最热门的领域。与此同时,规模超过1200亿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于2014年9月成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也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时代。下列选项中关于两份报告所显示的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快速增长,而外资企业增速则大幅走缓,且外资企业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比重也开始下滑。 |
B.《运行报告》显示,2014年,内资企业销售产值占全国比重达到36.6%,相比于2013年,内资企业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提升了3.3个百分点。 |
C.外资企业的销售额占比降至39.2%,相比其2013年的42.7%减少了3.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虽然外资企业依旧贡献着最大的销售产值,但占比已经逐渐减少。 |
D.《投资报告》显示:2014年的信息产业投资资金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资金73.4亿元,同比增长了42.7%,且增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9.4个百分点。 |
下列选项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因为中国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才导致内资企业高速增长。 |
B.2014年的电子信息产业投资资金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资金73.4亿元,这笔资金全部集中于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及电子设备领域。 |
C.2013年以来,政府出台促进信息消费、宽带中国、信息安全等战略指导意见,这导致了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回升。 |
D.主要的投资增长领域来自通信、集成电路。其中,只有通信设备行业投资回升明显,完成投资1085亿元,同比增长21%。 |
下列选项关于文章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信设备行业成为全行业投资增速最快的领域,起重要的带头作用。 |
B.2014年1-11月,全国通信系统设备和集成电路领域利润率7.9%、5.8%,分别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5.1.4个百分点,说明2014年投资通信、集成电路利润率高。 |
C.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3年底向三大运营商颁布了TD-LTE的4G商用牌照,FDDLTE商用牌照也在计划之中,三大运营商都会把4G建设作为今后两年的投资重点。 |
D.可以根据两份报告确信,接下来通信系统设备依旧是最热门的领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怪人”龚自珍
陈益
正当万马齐喑、异常烦闷的暴风雨来临前夕,晚年龚自珍自京城南下,居住在昆山羽琌山馆。好友魏源在扬州仓巷有一座絜园,每次经过扬州,便寓居于絜园秋实轩。龚自珍为絜园题写过一副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一代典,成一家言。”从中可以读出很多含义。有一次,龚自珍与客人在秋实轩高谈阔论,手舞足蹈间,竟然将靴子踢飞了。送客时到处寻找靴子,怎么也找不到。几天后,才发现靴子在帐子顶上。
魏源的孙子魏季子,写有《羽琌山民逸事》,记载了龚自珍许多奇闻逸事,“飞靴”就是其中一则。
龚自珍一直渴望能有经世济民、安邦定国的机会。他投身于科举,固然这是读书人的唯一途径,但更为了藉此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清道光三年,叔父龚守正任会试同考官,龚自珍照例回避,不能参加会试,母亲段训还专门写诗,以“会见天街汝遍看”(《珍儿不予会试,试以慰之》)来劝慰他。己丑年四月二十八日,龚自珍应廷试,第一个交卷出场,友人恭维他“君定大魁”。他却嗤鼻说道:“看伊家国运何如。”自己能否夺魁,却是关乎清王朝国运的事。可见龚自珍抱负之大、自视之高。
对于科举,龚自珍有自己的看法。有一次,他去拜访身为礼部尚书的叔父龚守正。叔侄尚未寒暄几句,就有人通报,有一位门生求见。来人新近点了翰林,正春风得意呢。龚自珍只好暂去耳房回避,外间的交谈倒是听得很清楚。尚书问门生最近忙些什么,门生回答,也没啥要紧的事,平日只是临摹字帖,在书法上用点工夫。尚书夸奖道:“朝考无论
大小,首要的是字体端庄,墨迹浓厚,点画工稳。若是书法一流,博得功名直如探囊取物!”门生正恭聆教诲,龚自珍却忍不住在隔壁哂笑道:“翰林学问,不过如此!”听到这话,那位门生很是窘迫,慌忙告辞。尚书勃然大怒,将龚自珍训斥了一番,叔侄间闹翻了脸。
龚自珍未入翰苑,抑郁不平,他干脆让女儿、媳妇、小妾、婢女都每天临池,专练馆阁体。若是有人说翰林如何了不起,他便嗤之以鼻:“如今的翰林还值得一提吗?我家的女流之辈,没有一人不可入翰林。不凭别的,单凭那手馆阁体的毛笔字,就绝对够格!”
从青少年时代起,龚自珍就随从父亲奔走南北,与硕学名士、潦倒文人、草野侠客、山林隐士、市井小民、勾栏歌妓都有往来。他挥金如土,待等囊中羞涩,又向友人告贷。在扬州,不但吃喝都在好友魏源的絜园,甚至连身上的衣服,脚上的靴子,也是魏源的。有一次,他从金陵回扬州,身上的白狐裘上半部挺新,下半截却都是泥污。原来,这两天雪雨交加,寒风彻骨,朋友送给他白狐裘御寒。他身材短小,又不知裁改,拖在泥水中竟浑然不觉。
魏季子还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羽琌山民龚自珍“有异表,四顶中凹,额罄下而颏上卬,短矮精悍,两目炯炯,语言多滑稽,面常数日弗盥沐”。这位思想家、大诗人是不喜欢盥洗的,甚至一连几天都不洗脸。魏源让仆人端了脸盆恭伺,他竟大发雷霆,说我一向不喜欢盥洗,你让仆人这样做,不是轻侮我吗?魏源只好赔着笑脸道歉。
龚自珍爱读书。每天早晨,“仆人置槃香一,淡巴姑一,巨罂旁置一烟筒而计甚巨,山民日坐其间,无他事焉”。看书看得倦了,即沉沉睡去。虽穿衣戴帽,仍不管不顾。仆人如果要为他解脱,反而被他呵斥驱赶。这才真正是手不释卷。
龚自珍作文写诗时嬉笑怒骂,纵横恣肆,字里行间洋溢激情,在生活中也是“性不喜修饰,故衣残履,十年不更”,被称为龚呆子,更有人说他是狂士、怪物。然而他怪得有理而有节。众所周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的名句。假如他始终拘拘谨谨,能在近代中国“大变忽开”之际,写出如此振聋发聩的诗句吗?
(选自2014年11月14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怪人”龚自珍之“怪”的具体表现。
文中说,龚自珍为絜园题写的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一代典,成一家言”,可以读出很多含义。请说说你从中读出了哪些含义。
文章标题中的引号可否去掉?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牛虻就义①
(爱尔兰)伏尼契
星期三早晨,①太阳刚升起,他们就把他押到院子里来了。这时他的腿瘸得比往常格外显著,走起路来显然十分痛楚、艰难,身体很重地靠在军曹的臂膀上;但他脸上那种疲惫驯服的表情已经完全没有了。那些曾在空虚寂静之中将他压服了的幽灵似的恐怖,那些阴影世界的幻象和梦境,都已随着产生它们的黑夜一同消逝了。②太阳一旦放光,他的敌人一经当面鼓起他的战斗精神,他就什么都不怕了。
那奉命执行死刑的六名掮马枪的士兵,沿着布满常青藤的墙壁排了队。就是这百孔千疮正在坍塌的墙壁,那不幸的越狱的一晚,牛虻曾从那上面爬下来。六个士兵各人拿着一支枪,好容易熬住眼泪才排成了队。他们被派来枪毙牛虻,在他们是一种难以想象的恐怖。牛虻和他那种尖刻的对答的才能,那种无穷无尽的狂笑,那种光明磊落的、能够感染人的勇气,曾经像阳光一般直透到他们的麻木而悲惨的生活中去;这样的一个人竟不得不死去,而且是死在他们的手里,那在他们说来,简直就等于去扑灭天上皎洁的明星了。
在院子里那棵硕大的无花果树下,他的坟墓在那儿等着他。那是昨天夜里由一些很不愿意的人用手掘成的;泪水曾经落在铁铲上。当他经过那儿,他向下望了一望,对那黑沉沉的土坑以及周围正在枯萎的野草微笑着;闻着那新翻泥土的香味,他深深吸了一口气。
简短的准备工作迅速完成了,牛虻自动站在指定的位置,只是微微转过头来,向③初升的朝阳那一片红黄交融的美景望了一会。他再一次提出不要蒙住眼睛的要求,那一脸挑战的神色,直逼得上校只有勉强答应。双方都忘记了这会使得士兵们十分难受。
他面对着士兵站着,脸上在微笑,马枪在士兵的手里不住地抖动。
“我已经完全准备好了。”他说。
上校向前跨了一步,也激动得有点颤抖了。他从来还没有发过执行死刑的口令。
“预备——瞄准——放!”
牛虻稍稍摇晃了一下,随即恢复了平衡。一颗没有定准的子弹擦破了他的面颊,一滴滴血滴在他的白领结上。另外一枪打在他的膝盖上边。火药的烟雾消散之后,士兵望着他,看见他仍旧在微笑,用残缺的手抹去脸上的血。
“枪法坏透了呢,伙计们!”他说着;那响亮而清晰的声音,把那些可怜的士兵的目瞪口呆的窘态打断了。“再试一下看。”
士兵们发出一阵共同的呻吟。原先每个人都故意向旁边瞄准,暗中希望那致命的一弹不是从自己手里而是从旁人手里发出去的。现在呢,牛虻仍旧站在那儿,对他们微笑;他们只不过把行刑变成了屠宰,那可怕的一套又得从头做一遍。他们都吓得不知怎么办才好,把枪口垂下来,无可奈何地听着军官狠声的咒骂和斥责,用麻木的惶恐的眼光瞠视着那个已被他们枪杀但又还没有死的人。
统领向他们的脸上挥着拳头,发狂似的嚷着,叫他们立正,举枪,赶快把事情结束。他也已跟他们一样完全丧失“士气”了,再也不敢去看那个可怕的形象老是那么站着、站着,不肯倒下去。等到牛虻对他说话,那嘲弄的声音使他吓了一跳,而且簌簌发抖。
“今天早晨你派的这一队人真不行,上校!让我来试试看,看能不能使他们搞得像样些。来吧,伙计们!把你们的家伙举高一点,向左边移一移。啊呀,朋友,你手里拿的是马枪不是油锅呀!都对准了吗?那么来吧!预备——瞄准——”
“放!”上校向前一冲,抢先发出了最后一声口令。要是竟让犯人发口令去枪毙自己,那还像什么话呢!
又一阵紊乱而无组织的排枪,随即那队士兵乱做一堆,大家簌簌发抖,睁着发狂似的眼睛瞪视前面。其中一个士兵甚至没有发射,把家伙往地下一扔,就蹲下去低声哼起来:“我可不行——我可不行!”
硝烟慢慢散了,漂浮到空中和④晨曦融成一片;他们看见牛虻已经倒下去了,可是也看出他仍旧没有死。最初一刹那间,士兵和军官们都呆呆站在那儿,好像变成了石像,眼睁睁注视着那可怕的东西在地上扭动、挣扎。然后医生和上校同时叫了一声,冲上前来。因为牛虻已经拖着一条腿跪起来,而且仍旧面对着士兵在发笑。
“又打歪了!试试——再来一下看,孩子们——看——看成不成……”
他突然摇晃起来,随后就向一旁倒在草地上。
(节选自伏尼契《牛虻》,李俍民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
【注】①小说《牛虻》取材于十九世纪意大利民族运动产生的很多爱国志士的故事,通过塑造牛虻等人物形象,表现了仁人志士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热情,全书闪耀着革命的英雄主义之光。文中有四处写到阳光,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文中第三段写行刑手“泪水曾经落在铁铲上”,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牛虻这个人物形象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这一点为什么最吸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