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材料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价值观领域的博弈是激烈的、长期的、复杂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研究上广泛吸收国内研究的成果,积极探讨具体价值条目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发展形态、逻辑脉络以及在全球化视域下的特定表现;同时,还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始终关注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践行策略。
材料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友善是个人层面价值观中基础的部分。友善,顾名思义,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友好而善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理各种关系,要与各种人群进行交往,以何种态度来对待处理各种关系,体现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下,影响着自身的发展。“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友善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推动相互之间进一步协作,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帮助他人,成就自我,只要我们常怀友善之心,伸出友善之手,做出友善之举,就会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社会和谐增添正能量,也会提升自我,成就自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2)请运用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关的知识,分析材料二。
(3)结合材料三,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为我们应怎样努力成为一个友善的人提出两点要求。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解决“三农”问题,绕不开土地。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务工收入的提高,散户粮食种植效益与务工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外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不少传统农区出现了粮田撂荒的局面。在此背景下,S市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出土地“细碎化”经营的老路,各地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出现了土地股份合作、信用合作等多种新型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后,农民每年每亩可得900元一1200元的出让费。农民在解脱了土地的束缚后,可通过进城务工等方式再取得一份收入。但在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后出现了“非农非粮化”经营的现象,一些本来种粮食的土地被流转为养殖业、花卉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甚至直接变为建设用地等,这对粮食安全很不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为确保粮食安全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二:S市政府因发展经济需要流转一整片土地,但少数村民不答应流转,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市委市政府依托“代表委员”平台,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村入户征集意见和协商,并通过召开民主协商座谈会(代表委员、村干部、农业大户、村民代表和市、镇有关负责人一起恳谈协商),设立热线电话,网络互动等途径,广泛听取和征集各界人士意见建议,创新式地探索了“互换并地、换地并整”的新的土地流转模式,在周边地区划出面积大小、土地肥沃程度等条件相当的土地与其置换,有效地解决了集中连片规模流转的现象,让老百姓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S市的做法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启示。
(34分)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资料显示,2010年开始,尽管我国制造业产出占到了全球的19.8%,但是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目前受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稀缺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还存在核心技术薄弱等问题,中国制造急需升级。我国政府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1)结合材料,简述我国政府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经济原因及其战略措施。(12分)
从钢铁、水泥、平极玻璃、电厂等基础设施,到核电、高铁、电信、港口等高端装备;从石油炼化、成品油加工、煤化工等能源加工,到风能、太阳能、水电等新能源项目,总理不遗余力地为这些“中国制造”代言。因此,李克强总理又被媒体称为“超级推销员”。
(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总理做“超级推销员”的理论依据。(12分)
如果说中国制造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物质的力量;未来的中国制造,更多需要智慧、创新等精神的力量。中国制造必须要走向“中国智造”,实现中国制造升级。
(3)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从“中国制造”升级“中国智造”将走怎样的道路。(10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全国人民所高度关注。
材料一:聚焦“党的领导”
《决定》提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材料二:热议“法治理论创新”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材料三:实践“法治精神”
为落实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的精神,某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系列活动:“12.4”国家宪法日全体学生早读课诵读宪法;出一期“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主题班刊;听一场法制报告会;召开学习宪法座谈会;到社区发放法制宣传读物,向市民进行法制宣传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2)结合材料二,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谈谈你对上述依法治国要求的理解。
(3)结合材料三,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开展上述系列活动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安徽省在创新上下功夫,采取多项举措,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创新消费激发潜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安徽省消费已经进入了个性化、多样化为主流的新常态。在消费市场上,不断涌现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成了新的消费亮点。随着消费升级由基本的生存消费、健康消费到享受型消费,转换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新的消费增长点,这些消费增长点是我们未来消费增长的基础,随着市场消费潜力的不断激发,未来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1)运用生产与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创新驱动推进发展】
安徽省通过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紧抓创新型省份建设契机,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增强创新活力,推进安徽发展不断升级。
(2)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建设创新型省份。
【创新作品共筑梦想】
安徽省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文化创新,开展了千名文化工作者下基层采风活动。在活动中,文化工作者们以“采”向人民汲取创作营养,以“创”为社会催生优秀作品,以“送”为群众丰富文化生活,创作出了一大批情感真挚、生动活泼的文化作品,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3)根据材料,说明文化工作者下基层采风措施的文化生活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决定将农民工纳入职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落实和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城乡居保和城镇职工社保衔接办法。同时,推动农民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保或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结合材料,谈谈国务院将农民工纳入职工社保覆盖范围的经济生活依据;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我省这一做法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材料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行政权面广权大,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现实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多与行政权“任性”有关。“有权不可任性”,可谓找到了病灶,抓住了病根。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有权不可任性”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