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禭①吊之。
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下邳,贼众十馀万,须陀所统才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追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馀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又与孙宣雅战海曲,先登。以前后功擢建节尉。
从须陀击李密荥阳。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燿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
后稍移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馀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秦琼传》,有删改)
【注】①禭:向死者赠衣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遁:撤军 |
B.即斩关纳外兵纳:容纳 |
C.策其马谢世充谢:告别 |
D.走宋金刚于介休走:使……走,击退 |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的一组是( )
①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馀屯 ②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 ③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④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 ⑤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A.①④⑤ | B.②④⑤ | C.①③⑤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攻打卢明月时,须陀要派人去偷袭,众人没有愿意去的,只有秦琼和罗士信自告奋勇前往。他们奋勇杀敌,最终大败卢明月。 |
B.几经辗转,秦琼被李密任命为帐内骠骑。有一次李密在作战中中箭,坠于马下,这时追兵又到了,幸亏秦琼保护他,他才免于一死。 |
C.秦琼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十分看重他。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因此他才改投在唐高祖的门下。 |
D.秦琼在军队中长大,经历了两百多次战争,累官进爵,多次受封赏。后来秦琼上书称病,要求隐退,去世后他的灵柩葬在昭陵。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
(2)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①,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②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③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注释】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后文的二将,指南唐大将军姚凤、皇甫晖。③伍员: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往吴国。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6.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问驿吏,吏绐言绐:欺骗
B.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陟:到达
C.杳不知其所穷杳:遥远
D.其亦可谓不审也已审:慎重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
②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B.①悉下马,累肩而上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①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虽濒危而幸免焉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B.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C.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D.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遇险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历险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历险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C.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表明作者有此游虽险而感到庆幸的心情。
1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2)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
(3)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熲,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熲少明敏,有器局。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熲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渝意。熲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对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琉,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涉。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对熲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争上旨,遂遣颎。熲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熲预为上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待宴于卧内,上撤御帏以踢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熲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干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注】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期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对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复谓观上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洙之,渚子徒边。
熲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注】高蹈: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义项为①远游②过隐居的生活。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寻:不久 |
B.冲方辞父在山东辞:告辞 |
C.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听事:处理政务 |
D.渚子徒边徙:流放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自云渤海蓚人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B.①焚挢而战②吾尝跤而望矣 |
C.①朝臣莫与为此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D.①及蒙任寄之后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主政时,知晓高颎精明强干,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就将池召入丞相府,随着其它官员困奢侈放纵而被疏远,高祖更加看重高颎。 |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最终大败叛军。 |
C.对于官职,高颎不刻意乞求,在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时候,反而避开权力地位,上表辞职让位于人,但皇上没有接受反而授予左卫大将军之职。 |
D.高颎文武兼备,被委以重任后,忠于君主,以天下为己任;然而因对炀帝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最终以诽谤中伤朝政之罪被诛杀。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行本,沛人也。行本起家武陵国常侍,寓居京兆之新丰。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进攻怀州。行本率吏民拒之,拜仪同,赐爵文安县子。及践祚,征拜谏议大夫。未几,迁黄门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日:“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日:“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与民约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者治之。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太子尝得良马,令福乘而观之,太子甚悦,因欲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及太子废,上曰:“嗟乎!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此。”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晏如:安然,平静 |
B.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夺:使之改变 |
C.愿陛不少宽假之宽假:宽容、宽纵 |
D.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数:计算、查点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行本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行本率吏民拒之②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
③岂得轻臣而不顾也④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
⑤至尊……非为殿下作弄臣也⑥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引
A.②③④ | B.②③⑤ | C.①②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行本读书刻苦,聚精会神、不知疲倦,虽然穿衣吃饭都有缺乏的时候,也不能干扰他读书。 |
B.当高祖在殿前责打一位郎中时,刘行本进行了劝阻,皇帝马上就听从了刘行本的意见。 |
C.夏侯福与太子在阁内嬉戏,被刘行本听到,刘行本将他交付执法者治罪。 |
D.后来当太子被废弃时,高祖认为如果刘行本还在人世的话,太子就不会落到如此地步。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阎典史传
邵长蘅
崇祯十四年,阎应元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
豫王大军渡江,弘光帝寻被执。诸生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夜驰入城。是时城中兵不满千,又饷无所出。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令曰:“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听。”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乃驾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降本朝总兵者也。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应元性严毅,号令明肃。轻财,赏赐无所吝。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贝勒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又遣人谕令:“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即撤围。”应元厉声曰:“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叱之去。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城俄陷,大军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俄而,应元死。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状闻闻:使听到 |
B.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乘:登 |
C.输不必金必:一定 |
D.若将缒城斫营者斫:砍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阎应元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②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
③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④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击鼓叫噪
⑤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⑥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应元刚任职,江盗猖獗。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号召民众抵抗,从者千人,布列江岸,击退江贼,为民除害。 |
B.清兵过江,十万士兵包围江阴城,诸生拥戴陈明选守城。城中兵不足,粮饷无着落。阎应元动员百姓捐物捐钱做好守城准备。 |
C.刘良佐是弘光朝的总兵,投降清朝后,来劝降阎应元。阎应元深明大义,不为荣华富贵所诱,以忠诚之心拒绝投降。 |
D.城破时,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英勇杀敌,临死毫无畏惧,坚贞不屈,和降将刘良佐对比更显浩然正气。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杰自阳翟徒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礼毕,扶风②谒请为议曹,衣冠慕之辐辏。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涉自以为前让南阳赙送,身得其名,而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乃大治起冢舍,用阁重门。初,武帝时,京兆尹曹氏葬茂陵,居谓其道为京兆仟③。涉慕之,乃买地开道,立表署曰南阳仟,人不肯从,谓之原氏仟。费用皆印富人长者,然身衣服车马纟免肯,妻子内困。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除沐浴,待涉。”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撤④此!愿彻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⑤之物,分付诸客。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日失皆会。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⑥毕葬。其周急待人如此。
宾客多犯法,罪过数上闻。王莽数收系欲杀,辄复赦出之。涉惧,求为卿府掾史,欲以避客。涉欲上冢,不欲会宾客,密独与敌人期会。涉单车驱上茂陵投暮,入其里宅。因自匿不见人。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涉迫窘不知所为。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箭贯耳,诣廷门谢罪,于君威亦足矣。”尹公许之。涉此言谢,复服遣去。
(《汉书·原涉传》)
【注】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②扶风:疾风。③仟:同“阡”,田间南北向的通道。此处指墓前神道。④撤:通“歹食”“享”,享受。⑤饭含: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钱、米等物。⑥劳俫:劝勉。比较下列两组词中加点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视”字相同,两个“乘”字也相同。 |
B.两个“视”字相同,两个“乘”字不同。 |
C.两个“视”字不同,两个“乘”字相同。 |
D.两个“视”字不同,两个“乘”字也不同。 |
与“从宾客往至丧家”中“从”的用法、意义相同的项是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 B.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 |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D.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
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
A.专门把救济穷人、赶往人们着急的地方去当做自己的任务。 |
B.专门把救济穷人,替人们排忧解难当做自己一定要作的事。 |
C.专管救济穷,把替人们排忧解难当做自己一定要作的事。 |
D.专管救济穷人,赶往人们着争的地方做当作自己的任务。 |
宾客争问所当得
A.宾客们抢着问原涉应当买些什么东西 |
B.宾客们抢着问原涉自己应当得到什么东西 |
C.宾客们争论着,问原涉应当买些什么东西 |
D.宾客们争论着,问原涉自己应当得到什么东西 |
对原涉显名京师的原因分析得正确的两项是
A.原涉的祖父曾是有名的豪杰。 |
B.原涉的父亲是享有二千石俸禄的南阳太守。 |
C.大司徒史册推荐他,说他有处理繁难事务的才干。 |
D.原涉遵从传统,在庐冢守孝三年。 |
对原涉这个人有下列四种看法,你认为比较客观准确的是
A.原涉重传统,守孝道,是封建社会中一般民众的代表。 |
B.原涉重义轻生,解人急难,在他身上体现了劳动人们的美好品德。 |
C.原涉的身上既有某些美好的品德,又染有较重的游侠习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 |
D.原涉虽有某些好品德,但他是太守后,任侠使性,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纨绔子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