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基本内涵,并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A市政府对是否引进国外的一家大型化工企业,在网上进行公布,并要求群众发表意见。有群众向政府发来邮件,指出此项目有可能会对本市的水资源及空气造成污染。政府高度重视此意见,于是召集专家进行分析论证,同时,举办社会听证会,听取大家的意见。然后对是否引进化工企业在在网上公布草案。最后市政府结合民众意见和建议,经过慎重考虑,还是放弃引进该项目。
(1)结合材料分析,A市群众是如何参与民主决策的?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什么重大意义?
煤炭应当说既是市场中的商品,又是属于公共资源的国资品,而在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个别煤矿主违法经营,不顾政府的三令五申,私自开采,瞒报煤矿事故,挥霍浪费国家公共资源,迅速积累个人财富。国家在关闭非法煤矿、打击“官煤勾结”的基础上,应当加强对公民宣传节约和保护公共资源的意识,尤其要进一步规范煤炭市场秩序,实现公共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说明公民为什么应该节约公共资源?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书法进课堂”等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部署要求,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系列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素质和境界,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意义。
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粱。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
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观念。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的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
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