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那个叫豆豆的孩子
①这是朋友讲的一个故事。
②那年,朋友远去辽北乡下的一所小学支教。那里的天空,总是纯蓝纯蓝的,不见一丝杂质。校园里的空地上,长满胳膊粗的白萝卜。石头垒成的院墙上,终日里爬满牵牛花,开得率真而热烈。很入景。
③入景的不止这些,还有那个叫陈豆豆的孩子。起初,她根本没留意那个孩子,他不在她所教的班级。但她知道他,因为同事们经常拿他作笑谈——读小学三年级了,自己的名字还不会写,做作业全是画圈圈。一次课堂上,老师让用“水”这个字造句,他造的句子竟然是,水里面有狐狸。惹得全班哄堂大笑。
④事后大家遇到他,就逗他,陈豆豆,水里面真有狐狸吗?他瞪大两眼,认真地看着问话的人,说,真有,还有大灰狼。大家笑着摇头,一致认为他是弱智。可他的身世却令人堪怜。三岁那年,母亲病故,父亲很快再婚,他有了后妈。后妈不待见他,把他一脚踹给年迈的祖父。祖父衰老体弱,无力照顾他,他成了草芥一棵。一帮少年顽劣,拿他当猴耍,大冬天的,把冰疙瘩放到他脖子里。他不恼,还一个劲地嘿嘿傻笑。
⑤一天,朋友在校园里看见他。那会儿,他正趴在一堵院墙上,对着一朵牵牛花唱歌。歌声乱七八糟着,却单纯极了。太阳照着他,他小小的影子,很像一朵牵牛花。几个孩子,打闹着从他身边跑过,雀儿似的,欢声喧喧。——这样的热闹,却与他无关。
⑥朋友的心里,生起一丝怜悯。她的手,触到口袋里的一块硬糖,那是同事给的,她不爱吃糖,便随手搁口袋里了。她掏出那块糖,招手叫那孩子下来。孩子有些吃惊,从院墙上磨磨蹭蹭下来,跑到她跟前,迟疑地问,老师,你是叫我吗?朋友笑了,拉过他脏脏的小黑手,把那块糖,放到他的手掌心。
⑦孩子显然受了惊吓,张大嘴巴看看掌心里的糖,再看看朋友,眸子里,泛起清清的波。朋友温柔地说,给你的,吃吧。孩子受宠若惊,他迫不及待把糖塞进嘴里,连糖纸也未剥开。他很响地咽一口唾液,仰起小脸告诉朋友,甜。朋友只当他好玩,拍拍他的头,笑笑走开了。
⑧打这以后,陈豆豆便天天守在校门口等朋友。每次看到朋友走近,他都无比激动,小马驹一样地跑到朋友跟前,脆脆地叫一声,老师好!而后,飞快地跑开。朋友起初也没在意,以为那只是碰巧遇到。那天,她因事晚到,当时,学校的课已上到一半,整个校园静悄悄的。却见那个孩子,独自站在校门口的风里面,踮着脚尖朝远处张望。冬天风冷,他的小脸蛋,冻成了一个褶皱的红苹果。
⑨朋友疑惑,远远问他,陈豆豆,你怎么不去上课?守门的老人接话了,说,这娃儿不乖,不让他站这里,他偏要站,说是在等人。孩子不理守门老人,径直走到朋友跟前,仰起小脸蛋,脆脆地叫了声,老师好!还没等朋友反应过来,他已转身快乐地跑开。
⑩朋友看着他瘦弱的小小背影,眼睛慢慢湿了,这孩子原来一直在等她,他在用这种方式,来报答她随手给出的一块糖的好。他让人望见,卑微的生命里,住着的最美的纯良。
本文在写豆豆的同时,也写出了“朋友”对豆豆的情感变化。请从文中提取相关短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没有留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二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品位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进行简答。
(1)几个孩子,打闹着从他身边跑过,雀儿似的,欢声喧喧。(这一句在文中可否删去?请说出理由)
(2)冬天风冷,他的小脸蛋,冻成了一个褶皱的红苹果。(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文中的陈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试作简要概括。
对于文章结尾处的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选段选自作家鲁迅的小说《故乡》,我们在初中还学过鲁迅先生的另外两篇小说是:《》《》。
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社会和人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人与生物圈计划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个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种种惩罚?因为人类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中,已经意识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7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迄今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是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
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个面积为20多公顷的林区,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存。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地。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第一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

A.指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B.指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指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来获得发展。
D.指人类搞经济建设怎样才能和环境相适应。

关于“人与生物圈计划”,下列说明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旨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这个计划自197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施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活动。
C.中国,作为该计划的理事国之一,自从加入起就热衷于此计划的实施。1978年成立了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迄今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
D.这个计划已经成为专家学者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和为生物圈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方面依据的窗口。

文中说到人与生物圈的计划,它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促进生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C.寻找并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D.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与生物圈计划有益于国际交流,有益于生物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B.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也许是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
C.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确有重大作用
D.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在行动

石缝里的生命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遏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的。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由此,它们才能迎击急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第一自然段写到“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从全文看:
(1)作者为什么说石缝间的生命是“倔强”的?(回答不超过25个字)
(2)作者为什么会“感动得潸然泪下”?(回答不超过25个字)
第三自然段中“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是指什么?
被环境规定着指:________。被环境改变着指:_____
文章最后写到,“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石缝间的小花小草虽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但与松柏相比,它们就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
B.本文主要赞美石缝间的三种生命力倔强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C.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松柏所表现出的与小花小草不同的精神境界。
D.作者对石缝间松柏生长过程的具体描述,让人领会到“艰苦的拼搏能使生命辉煌壮丽”的人生哲学。

E.作者对松柏的赞叹,缘于松柏经过艰苦拼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达蓬山丰富的文化积淀 
周乃复
①宁波市达蓬山区,在翠屏山丘陵东端,系四明山余脉,东起凤浦湖、凤浦岭,西抵沈窖湖、黄杨岙,南临河头乡九龙湖,分属慈溪市三北镇、龙山镇和镇海区河头乡,方圆60平方公里。这是一个自然景点密集、人文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风景区。在佛教胜迹方面,有建于唐天宝元年(742)的佛迹寺,四周风光极佳;有香山寺,在大蓬山南的香山南坡,又称下佛迹寺,古多芝兰,花香袭人。在自然景观方面,有斗鸡石,在大蓬山南坡,二石屹立似斗鸡,昂首振羽,尖喙大张,形像酷似,今一石已毁,成“一唱雄鸡天下白”的独立金鸡。还有蛤蟆岭、资敬庵、诸葛亮庙、永兴庵、青莲庵等景点。在历史人文遗迹方面,有纪念黄震的泽山书院和湖山庵遗址。在民间传说方面,更有大量以秦徐福东渡为内容的地物传说,为当地人们所津津乐道,并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就曾前来寻根祭祖。
②公元前219年至210年间,徐福受秦始皇派遣出海,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徐福东渡传说就是这一历史事件在中、日、韩三国民间的传闻。这批数量众多的民间故事,前后衔接,演绎了徐福东渡的全过程。在浙江沿海地带流传的徐福故事,则以公元前210年徐福集团成功东渡为内容,是秦始皇东巡至会稽,并最后一次派遣徐福出海的历史事件的民间留影。这组传说的核心载体是达蓬山,其它各地的传说故事,或者是达蓬山传说的铺垫,或者是它们的延续,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它们包括海盐的秦驻山、余杭的仙迹岩、绍兴的秦望山、昌化的秦皇石、奉化的赤苋山等,是始皇东巡的影子。而余姚千人坛其上可容千人,为秦始皇命徐福立坛祈祷处;岱山的东霍山,则“环以大海,世传徐福至此山,有石棋盘,修竹环之,风枝扫拂,常无纤尘……”,岱山还有紫霞洞和海天一览亭,也有徐福东渡的传说;象山县蓬莱山麓的丹山井,相传凿于秦代,地方志记载丹井旁有蓬莱观,梁已有之,隋大业元年间废,唐天宝十三年复建。地方志记载:“象山之西山,名小蓬山者,市(徐福)遂居焉。始皇闻之,巡至鄮三十日,发舟至悬海亶、澶二洲而及。”在传说中,象山小蓬莱是徐福准备东渡期间的隐居地。作为徐福东渡传说的中心地区达蓬山,相关的景点就更多了。
③达蓬山丰富多彩的传说,反映了人们二千年来对伟大的航海家、中华文化最早的海外传播使者徐福的敬仰,徐福勇于探索、开拓,放眼世界致力于国际交流的精神,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韩三国掀起了徐福研究热,这里的人们也迅即闻风而动,开展了徐福民间文化的发掘和宣传,推动了地方经济、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阅读课文,请说说达蓬山文化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徐福东渡传说于公元前219年至210年间,在中日韩三国民间广为流传。
B.象山县境内丹井旁的蓬莱观始建于梁,重建于唐天宝十三年。
C.徐福准备东渡期间曾隐居于象山小蓬莱。
D.达蓬山丰富多彩的传说反映人们对伟大航海家、中国文化传播者徐福的敬仰。

文中第③段说“勇于探索、开拓,放眼世界致力于国际交流的精神,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请你再写出一个有这种精神的人,并加以评述。
根据上文与以下链接资料,说说你对继承和发扬达蓬山文化的感想。
链接资料:目前已建成了达蓬山上山公路和蓬莱仙境牌坊、达蓬亭、徐福纪念馆等景点,宁波雅戈尔集团正投入3亿资金筹建相关的游览、休闲设施;与大蓬山相关联的地区,如岱山县,也建成了徐福公园。达蓬山徐福文化的开发利用事业,正日益显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寒冷的味道
①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②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③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④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⑤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⑦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⑧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⑨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⑩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11)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12)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13)不仅仅是孩子们。
(14)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15)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16)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17)寒冷还会来的。
第④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从文中看,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
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
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