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组以醋酸为例探究弱酸的性质。
(1)实验一:探究酸的强弱对酸与镁条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表中c =________mol·L-1。
编号 |
酸的种类 |
酸的浓度/mol·L-1 |
酸的体积/mL |
镁条质量/g |
1 |
醋酸 |
1.0 |
10 |
2.0 |
2 |
盐酸 |
c |
10 |
2.0 |
②实验步骤:a)检查装置(如图)的气密性后,添加药品;
b)反应开始后,________;
c)将所记录的数据转化为曲线图(下图).
③写出0~5min醋酸、盐酸与镁条反应的反应速率变化规律:________。
(2)实验二:现有一瓶醋酸溶液,常温下测定其中醋酸的电离程度(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总分子数的百分比)。设计实验方案,将待测物理量和对应的测定方法填写在下表中。
待测物理量 |
测定方法 |
①__________ |
量取25.00ml醋酸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指示剂,将0.1000mol·L-1 NaOH标准溶液装入________,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重复滴定2次. |
②__________ |
__________ |
某课外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的装置,以验证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回答以下问题:
33.单独检查装置C的气密性的操作是,关闭活塞b,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发现________________,说明装置C气密性良好。
34.用Na2SO3固体和硫酸溶液制取SO2气体,应选用__________(选“A”或“C”)做气体发生装置,不选用另一装置的理由是。
35.小组的同学在A、C装置中的另一个用FeS固体和稀硫酸制取H2S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6.SO2气体通过D装置时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E装置时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SO2与H2S在B装置中反应,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F中盛有碱石灰,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丁醚常用作有机反应的溶剂。实验室制备正丁醚的反应和主要实验装置如下:
2CH3CH2CH2CH2OH(CH3CH2CH2CH2)2O + H2O
反应物和产物的相关数据如下
相对分子质量 |
沸点/℃ |
密度(g/cm3) |
水中溶解性 |
|
正丁醇 |
74 |
117.2 |
0.819 |
微溶 |
正丁醚 |
130 |
142.0 |
0.7704 |
几乎不溶 |
合成反应:
①将6 mL浓硫酸和37 g正丁醇,按一定顺序添加到A中,并加几粒沸石。
②加热A中反应液,迅速升温至135℃,维持反应一段时间。
③待A中液体冷却后将其缓慢倒入盛有70 mL水的分液漏斗中,振摇后静置,分液得粗产物。
④粗产物依次用40 mL水、20 mL NaOH溶液和40 mL水洗涤,分液后加入约3 g无水氯化钙颗粒,静置一段时间后弃去氯化钙。
⑤将上述处理过的粗产物进行蒸馏,收集馏分,得纯净正丁醚11 g。
请回答:
(1)步骤①中浓硫酸和正丁醇的添加顺序为。
(2)加热A前,需先从____(填“a”或“b”)口向B中通入水。
(3)步骤③的目的是初步洗去,振摇后静置,粗产物应从分液漏斗
的(填“上”或“下”)口分离出。
(4)步骤④中最后一次水洗的目的是。
(5)步骤⑤中,加热蒸馏时应收集(填选项字母)左右的馏分。
a.100℃ h. 117℃ c. 135℃ d.142℃
(6)反应过程中会观察到分水器中收集到液体物质,且分为上下两层,随着反应的进行,分水器中液体逐渐增多至充满时,上层液体会从左侧支管自动流回A。分水器中上层液体的主要成分为____,下层液体的主要成分为。
(7)本实验中,正丁醚的产率为。
1,2 -二溴乙烷可作汽油抗爆剂的添加剂,常温下它是无色液体,密度2.18 g·cm-3,沸点131.4℃,熔点9.79℃,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在实验室中可以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1,2 -二溴乙烷。其中分液漏斗和烧瓶a中装有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试管d中装有液溴(表面覆盖少量水)。
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本题中制备1,2-二溴乙烷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全瓶b可以防止倒吸,并可以检查实验进行时试管d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瓶b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容器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学生在做此实验时,使用一定量的液溴,当溴全部褪色时,所消耗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的量,比正常情况下超过许多。如果装置的气密性没有问题,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酸镁晶须是一种新型的吸波隐形材料中的增强材料。
(1)合成该物质的步骤如下:
步骤1:配制0.5 mol·L-1MgSO4溶液和0.5 mol·L-1NH4HCO3溶液。
步骤2:用量筒量取500 mL NH4HCO3溶液于1 000 mL三口烧瓶中,开启搅拌器。温度控制在50 ℃。
步骤3:将250 mL MgSO4溶液逐滴加入NH4HCO3溶液中,1 min内滴加完后,用氨水调节溶液pH到9.5。
步骤4:放置1 h后,过滤、洗涤。
步骤5:在40 ℃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10 h,得碳酸镁晶须产品(MgCO3·nH2O n=1~5)。
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3中加氨水后的离子方程式。
(2)测定合成的MgCO3·nH2O中的n值。称量1.000 g碳酸镁晶须,放入如图所示的广口瓶中加入水滴入稀硫酸与晶须反应,生成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在室温下反应4~5 h,反应后期将温度升到30 ℃,最后的烧杯中的溶液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测得CO2的总量;重复上述操作2次。
①图中气球的作用是。
②上述反应后期要升温到30℃,主要目的是。
③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烧杯中的溶液时应选用为指示剂,若盛放盐酸的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未排尽,滴定后无气泡(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测CO2的量会(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④设3次实验测得每1.000 g碳酸镁晶须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CO2平均值为a mol,则n值为(用含a的表达式表示)。
(3)称取100 g上述晶须产品进行热重分析,热重曲线如图。则该条件下合成的晶须中,n=(选填1、2、3、4、5)。
(11分)某化学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实验如下: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0 mL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 5 g的Na2CO3和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个试管上,将气球内的固体粉末同时倒人试管中,已知盐酸足量,观察实验现象。
(l)两支试管中均产生气体,其中产生气体较快的为________(填“试管I”或“试管II”),投入________(填化学式)的试管中气球变得比较大。
(2)甲同学触摸上述两试管,发现试管I变冷,试管Ⅱ变热,由此提出不管其状态如何,NaHCO3与HCl反应为吸热反应,Na2CO3与HCl反应为放热反应。
为进一步探究Na2CO3、NaHCO3与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乙同学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步骤为:①向试剂1中加入试剂2,搅拌、测定温度;②静置、测定温度;③再加入试剂3.搅拌、测定温度、记录。得到以下数据:
上述实验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
乙同学可得出结论:
①NaHCO3的溶解过程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下同);Na2CO3的溶解过程________。
②CO32-与H+反应为一反应(填“放热”或“吸热”,下同),HCO3-与H+反应为________反应。
(3)比较甲乙同学的实验,你认为 ________(填“甲”或“乙”)的实验方案更合理、更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