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的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持续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
| A. |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
| B. |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
| C. |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
| D. |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
| A.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
| 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
| C.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D.商鞅主张“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不断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 A.大国力量保持均衡 | B.群雄逐鹿 |
| C.“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 D.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
下图是2012年11月9日,为纪念柏林墙倒塌23周年,德国人民推倒立在柏林墙遗址处由一面面巨型多米诺骨牌仿制的“柏林墙”的情景。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庆祝的原因是()
| A.促进了东西徳交流,有利亲人团聚 |
| B.结束美苏军事占领,收复被占领土 |
| C.结束了国家分裂,实现了民族统一 |
| D.终结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压力一切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美苏对峙削弱了实力②世界两极格局解体
③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这个共同体的建立使哪两个政治宿敌之间的矛盾化解( )
| A.英法 | B.法德 |
| C.德意 | D.英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