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内话于心,外化于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地人民广播电台创新社会主义道德宣传模式,用广播剧的形式把当地道德模范的事迹故事化,精心打造了34部"道德模范广播剧",展现了道德模范的奉献精神,让人们在倾听中记住道德模范的故事,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道德模范广播剧"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那种源自道德的力量。
材料二:公务员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商家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你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热心搭把手……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每个人担负起一份道德责任,就会将社会的道德水准托起一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1)据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结合材料二,运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诠释个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意义。
材料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重申文化强国战略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材料二:当前,受经济利益、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出现了一些道德危机和道德焦虑。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不仅事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精神、道德品质的重大提升。但是,社会道德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轨迹,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举措应顺应、遵循其自然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2)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材料二针对社会事业长期发展滞后,民生领域“欠账”多的实际,近几年来,我国财政逐步转向“民生”财政,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2012年尤其在社保和就业方面支出最多。在相关领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既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中央财政部也将会逐年加大对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通过改善民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如何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观点,分析近几年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方向转变的必要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材料二经验表明,当人均 GDP 达到 5000美元时,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形势,我国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工作:2007年环保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环保产业列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为扩大内需,我国大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环保产业的投资进一步加大,“十二五规划”将我国环保产业的投资占GDP比重提高到历史性的1.5%。
材料三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河源市建成更加宜居宜业、更具魅力活力的生态之城,河源市正式出台《河源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和生态优先、环保至上、科学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目标科学合理,符合河源实际,对区域经济、环保、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揭示图一、图二蕴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的信息,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加大对环保产业投资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三,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内容分析河源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16分)
(24分)2013年10月,中国领导人密集出访东南亚,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兴于唐朝,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高潮。“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繁荣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且对东南亚地区文化生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移民的增加,中国、印度、阿拉伯文化都先后传入东南亚,把东南亚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赋予东南亚文化以新的生命,东南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1)简要说明材料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材料二分析人士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都国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当代再建“海上丝路”无疑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历史意义。当前,亚太和世界格局正处于深度演变与调整之中,全球经济复苏一波三折,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国提出建设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中国同东盟携手合作,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为双方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不竭商机,也将为世界繁荣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2)从“寻觅社会的真谛”的角度,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正确性。
(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关专家对2013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的预测,美国预计增长1.7%,欧元区平均是负增长,日本可能达到2%,俄罗斯增幅预计2%。
材料二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三驾马车”中,出口是表现最差的一“驾”。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面临的主要不利因素有: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不同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问题,外需持续低迷;外贸环境日趋复杂,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2013年下半年我国出口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材料三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广东经济同比增长8.5%,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同比回落3.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收入增速回落的同时,支出并未减少,在一些领域还在不断增加。相关专家指出,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必须要确保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保证收入增长的不换档、不掉速。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7分)
(2)联系材料二,从《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的角度,谈谈你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认识。(12分)
(3)结合材料三,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为保证居民收入增长的不换挡、不掉速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