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 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②,箪瓢屡空,晏如③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④》。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⑤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晋书·陶潜传》)
注:①吝情:舍不得。②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③晏如:安然。④来:语气助词。⑤羲皇:古帝伏羲。⑥徽:系琴弦的绳子。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为乡邻之所贵 ②家贫不能恒得
③素简贵 ④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选出与“ 以亲老家贫”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因以为号焉 | B.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
C.以其境过清 | D.能以径寸之木 |
翻译句子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他的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这说明陶潜出身于官宦之家。 |
B.从陶潜所作的《五柳先生传》的自况来看,他虽爱读书,但是读书不很深入,这也导致他的官位不高。 |
C.陶潜的最大爱好就是喝酒,但是因为家里穷,不能总有酒喝,他的亲朋故旧有时就置酒招呼他去喝,他去就一定要把酒喝完,并且目的是喝醉。 |
D.陶潜为人耿直自爱,“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就是很好的体现。 |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3题。 (14分)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pī)圯(yí)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用“∕”划出下面一句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有一老父衣褐( )②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③是负义也()④乃载祖归养().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良愕然,欲殴之吾欲之南海 | B.捐祖于野移其民于何东 |
C.父以足受不以物喜 | D.直堕其履圯下其如土石何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良殊大惊,随目之
②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和《成侯邹忌为齐相》
甲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2)面刺:
(3)期年:(4)不相说:.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
.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三)文言文阅读
大脖子病人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②,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 ③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其水甘而不良(2)凡饮之者辄病瘿
(3)异哉人之颈也(4)吾乡人皆然.翻译下列句子:
(1)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2)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7--21题。(11分)
王安石传
有少年得斗鹑①,其侪②求之不与,恃与之昵③辄持去,少年追杀之。开封当④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遂劾府司失入⑤。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⑥,皆以府断为是。诏放⑦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曰:“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注释]①斗鹑:鹑,一种鸟,身上长有麻点,性凶狠,古代常有“斗鹑”娱乐。②侪(chái)伙伴。③昵:亲近。④当:量刑判处。⑤失入:罪轻而罚重。⑥审刑、大理:审刑,指中书省下属的审刑院,掌管上奏案件的裁决;大理,古代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⑦放:宽免。、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良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恃与之昵辄持去、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是:(2)诣:(3)谢:、说说“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的意思。(2分)
、用自己的话说说少年杀人的原因。
、结合全文,请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
(三)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 ”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上:指汉王刘邦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写出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2分)
1.度何等已数言上( )②王必欲长王汉中().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2分)()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
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
.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