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11—12题。(共4分)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选段第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了高原的哪些特点?
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记忆中的一剪梅
曹积三
儿时,到了腊月,快过年了,母亲就会坐在炕头,围着火盆,用红纸剪出灿灿的梅花。她剪得很快,霎那间便出现了:一两条俊俏的枝,七八朵绽放的花,三五颗欲放未开的花骨朵,鲜活,灵动,栩栩如生。她边剪边讲着,这花,开时,没有叶,只有花,所以叫干枝梅。
母亲慢声慢语地说:它不像一般的花那么娇气,都是等到刮起了北风,飘起了大雪,漫地一片白了,它才悄默声地,钻出了骨朵,裂开了花嘴。她说,这花,闻着,香喷喷的,香味儿几天不去,就是干巴了,还会散发着奇香。这花呀,除了好闻,还能做药,给人治病……
随着母亲的话音,我仿佛走进了梅林,嗅到了梅的香气,感受到那斑红灿烂的梅花世界。
后来晓得,母亲喜爱梅花,不是平白无故的,竟与她的命运有关。据说,姥姥生她的前夜,姥爷在梦里拾到一枝红梅花。当母亲“呱呱”坠地后,姥爷一看是个闺女,便长长地叹了口气,他忧心忡忡,觉得梦灵验了,认为女儿生不逢时,花应该开在春天,而梅花却偏偏开在寒冬腊月,风吹雪打的,预兆着母亲此生必定命运多舛。
母亲一生确实吃了不少苦。她出嫁后,遇上山东老家大灾,便随父亲下了关东。天灾人祸,贫病交加。她是在害伤寒病的时候,生下了我。自打记事起,母亲天不亮就起床,掌了灯才停下脚,天天如是,日复一日;她那双手,操持家务,缝缝补补,锄地种菜,养鸡喂鸭……从不闲着;可不管日子过得有多难,从不愁眉苦脸。刚强,淡定,邻里没有不佩服她的。
任凭苦日子煎熬,那心里却亮堂堂,总是把来日想成一朵花,因为,儿子便是她的希望。
母亲生怕家穷使我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在人前挺不直腰杆。春节时,总要想方设法给我做一身新单衣,套在旧棉袄棉裤的外面,好能给邻居拜年时,与富裕人家的孩子一样新鲜体面。置办这身新衣,是需要她贪几宿的夜,做两双棉鞋,拿到集上去卖,才能换来如许的钱……
她在房前屋后,除了种蔬菜,栽果树,还种了许多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什么芍药、喜粉莲、不等高、胭粉豆、芨芨草、姜不辣、灯笼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盛秋。虽然穷苦,但母亲在精神上给我营造了一种温馨和美丽。
正是母亲的细心呵护,使我心里充满了快乐,从未因为家穷,而觉得比别人矮一头。
母亲识不得几个字,眼光却不短浅;她曾受过裹脚之屈,竟有大丈夫般的宽广襟怀。
平日,母亲炖菜舍不得放一滴油,可为了我晚上读书,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课外书,竟毫不心疼地买了满满一罐子油,供我点油灯。
小学六年级那个寒假里,我在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稿子,当我用得到的全部三元钱稿费,买了20斤苞米面(即玉米面)放到母亲面前时,只见她转过身去,擦拭着眼睛……
也许是为了让儿子在报纸上发表更多的稿子,也许是为了让儿子在报纸上学东西,长见识,母亲竟将她攒了一个多月的鸡蛋卖了,给我订了一份《中国少年报》,后来,又订了一份《中国青年报》。这在当时,不仅左邻右舍,就是全镇,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我被保送读初中,母亲很是高兴。可是读到初三,父亲病重,家里生活难以为继。恰巧,这时学校里,缺少一位代课老师,如果我退学,就可以上班,挣钱养家。母亲急了,执意不答应,她说:“咱上中学,就是为了考高中,将来上大学!”
我没有让母亲失望,随后,考取了吉林大学。
更令人庆幸的是,我和母亲一起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贫穷已经成为沧桑往事。当穷困主宰母亲命运的时候,她不低头,无论怎样的艰难和困厄,她都与之默默地抗争,她是一个不信命的人。她的抗争精神,恰如她喜爱的梅花一样,风中挺立着浩气,雪里舒展着坚强。
也许受到母亲的影响,我也具有了一种梅的情愫。
那一年春节前夕,去成都出差,经北京,到长春,我两次换乘飞机,冒着北方的严冬,捧回了一束梅花。母亲端详着那金灿灿的花朵,嗅着那香气,脸上露出惬意的微笑。那一刻,母亲的脸庞和那梅花好似融在了一起,沁人心脾的梅香弥漫了整个空间。
母亲在她85岁的时候,乘鹤西行了。那以后,我每每见到梅花,就仿佛看见了母亲,望见了她的笑容;每逢春节,母亲那剪梅的情景,恍若眼前。
阅读第⑥和第⑦段,概括出作者“从未因为家穷而觉得比别人矮一头”的两件事。
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任凭苦日子煎熬,那心里却亮堂堂,总是把来日想成一朵花,因为,儿子便是她的希望。
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赏析。
母亲端详着那金灿灿的花朵,嗅着那香气,脸上露出惬意的微笑。

春朱自清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请你用简洁的语句分别概括四个选段的内容。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好在哪里?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文章有不少句子是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修辞手法的,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子,并且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

现代文阅读(共13分)
99分的苦恼
①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认为孩子我漂亮,我聪明,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她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的。
②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几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到94、95分回来,他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80几分,于是就有()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③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拿出来数落一番。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④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⑤孩子自然无可奈何,但她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辨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刻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作业。
⑥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
⑦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⑧我大喜。待她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示意孩子把试卷奉上。
⑨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这最后1分!”
⑩我大为震惊,本想顸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⑪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⑫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⑬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⑭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⑮“这不可能。”
⑯“那就是第二个可能:我笨。”
⑰“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⑱“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花了眼;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⑲ 女儿捂着嘴巴笑了。她妈也忍不住笑了。
结合原文,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2分)
A.坎坷:; B.顿悟:
理清文章思路,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全各部分内容 (2分)
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99分所引起的风波→
赏析文中加点的词语。
她妈认为孩子我漂亮,我聪明,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她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的。
赏析文中画浪线的句子。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这最后1分!”
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不超过15个字来简要回答。(3分)
孩子苦恼的是:
妈妈苦恼的是:
“我”苦恼的是:
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未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说明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未来网络用灯光
① 未来,网络或许是这样:只要有灯光的地方,你就可以上网,甚至能看高清视频。这就是Lifi——一种利用可见光来传输我们需要的信息和数据的技术,又被称为可见光通信(VLC)。
② Lifi拥有很多特有的优点:兼具照明、通信和控制功能——具有能耗低、购置设备少等优势;无电磁污染——适用于飞机、医院、工业控制等射频敏感领域;绿色环保、方便快捷——无须无线电频率许可,无须开挖管道的市政许可,便携性强,便于维护,适合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应用;适合水下通信——基于蓝绿光LED灯的半导体照明技术可用于水下高带宽通信;具有更大的带宽潜力——未来能够达到每秒几百兆甚至更高的接入速度。Lifi作为一种照明和通信结合的新型模式可以有效推动下一代照明和接入网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已成为国内外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
③ 回顾Lifi的发展历程,早在2000年,日本研究者就提出并仿真了利用LED照明灯作为通信基站进行信息无线传输的室内通信系统。近年来,美国关于VLC技术也开展了许多项目,例如2008年10月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VLC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13年10月11日,英国交付了第一台Lifi技术的产品。在这一个领域,中国并没有落后。几乎就在英国做出产品的同一时期,我们中国团队也研发出了样机,演示了高清视频流传输。就传输速率而言,我们团队在2013年就研发出了3.75Gb/s的离线数据传输速率,这个速率发布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3.4Gb/s。
④ 目前,限制Lifi系统传输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白光LED有限的调制带宽。另外,从产业发展而言,已有的Wifi、3G等技术都有着相应的成熟的集成芯片,但可见光通信没有任何专业芯片。 虽然Lifi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要像Wifi那样走进千家万户,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一新兴领域已经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⑤ 发展LED可见光通信技术,不仅为LED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剂强心剂,还可望拉动上下游整个产业链。
(选自2014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子打比方 B.列数字作比较
C.举例子下定义 D.列数字摹状貌

下列句子属于生动说明的一项是()
A. 这就是Lifi——一种利用可见光来传输我们需要的信息和数据的技术,又被称为可见光通信(VLC)。
B. 早在2000年,日本研究者就提出并仿真了利用LED照明灯作为通信基站进行信息无线传输的室内通信系统。
C. 从产业发展而言,已有的Wifi、3G等技术都有着相应的成熟的集成芯片,但可见光通信没有任何专业芯片。
D. 发展LED可见光通信技术,不仅为LED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剂强心剂,还可望拉动上下游整个产业链。
下列有关Lifi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兼具照明、通信和控制功能——具有能耗低、购置设备少等优势。
B.因为没有电磁污染,所以适用于飞机、医院、工业控制等射频敏感领域。
C.只要获得无线电频率许可,就可以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应用。
D.具有更大的带宽潜力,因此未来能够达到每秒几百兆甚至更高的接入速度。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A.未来,人们利用Lifi或许能够实现只要有灯光的地方就可以上网,甚至能看高清视频的梦想。
B.Lifi可以有效推动下一代照明和接入网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已成为欧美国家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
C.近年来,美国关于VLC技术开展了许多项目,例如在2013年10月11日交付了第一台Lifi技术的产品。
D.虽然Lifi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但它已经取代Wifi走进千家万户,并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现代文阅读(共14分)
父亲是一条鱼
①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在这段时日里,母亲帮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父亲的客人。酒足饭饱之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在一阵友好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他精心喂养的各种鱼苗卖给了这些鱼客们。在这一时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
②待来家里求购的客人逐渐稀少后,那些经过反复挑选剩下的鱼苗便成了无人问津之物。于是,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的家乡有十余里,远则三四十里路程。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水干池,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赶集。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是他们拥着父亲在行进。父亲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踏着夜色匆匆地奔走于一个个鱼市。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的烂草鞋……
③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三月小阳春必不可少的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父亲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所有的鱼苗后,父亲就开始像喂养婴儿般细心地喂养它们。按照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一只木耙将宁静的池水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次,十分投入,十分精心。这些幼鱼就这样在父亲的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寸粗细。待布谷鸟在我的家乡山野婉转啼鸣时,父亲便浴着三月的阳光和布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地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面前放一只盛了水的脚盆,盆面上铺一块大纱布,纱布里全是快活的小鱼。父亲用一只精致的小碗将盆里的鱼按照鱼种分门别类地舀进一只只鱼盆里。然后,再挑了鱼盆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和院落。就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他的头顶上,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④我没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家乡那些村庄里的一曲绝唱。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母亲告诉我,早几天,父亲去给姑奶奶做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我很纳闷,我没有什么皮鞋留在家里啊。母亲就从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看到这双皮鞋,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是我早已丢掉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什么时候把它从屋外捡回来的呢?而且还自己穿着喜滋滋地去给他的姑妈做生日,那么炫耀那么得意!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叫我酸楚而又疼痛。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中都从没穿过一双皮鞋。他赚了那么多的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样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买双皮鞋!
⑤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那时候,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蒙眬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那一次,父亲站在他的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多写信回来,要我好好工作,要我少喝酒,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再也听不到了。
⑥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如莲。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我彷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
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①顿时,泪眼中的这双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的压在我的心坎上。


②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影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仔细阅读第③段划线文字,说说作者写阳春三月的阳光和布谷鸟有何作用?(2)


结合全文,请你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