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我与地坛①(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1)孩子:
(2)老人:
(3)热恋中的情人: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选自2013年第1期《大科学》)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
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学费
马德
初秋的天,有些热。他走在前面,父亲走在后面。
“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作声。“爹,我一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
“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父亲又叮嘱了他一遍,然后扭头蹒跚地往回走。父亲年轻时开山炸石留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
望着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里酸酸的。这次去大学报到,父亲本来说好了要送他的,然而临行时还是变了卦。也许,父亲太在意他的跛足,怕他的形象给上大学的儿子丢人。
“小二,你等等。”还没走出多远,父亲在背后喊他。“爹还是不放心你的学费哩。”他下意识地摸了摸缝在衬衣口袋里的钱,鼓鼓的。为了筹这几千块钱,跛足的父亲走村串乡,不知道跑了多少山路,说了多少好话。
“这钱,装在口袋里,爹还是不放心,要不,咱换个地方?”父亲像是和他商量,又像在自言自语。“那……放在哪儿好呢?”他有些迷惑。因为在他想来,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地方能妥善地藏这比命还重要的钱。
“要不,把钱塞进袜子里,这样,穿在脚底下,是不是更安全?”父亲眼中跳跃着兴奋和喜悦,仿佛一颗忐忑的心就要藏在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了。
父子俩坐在山路上,小心翼翼地拆开缝在衬衣上的密密麻麻的针脚,把钱分成两堆,极认真地塞进袜底,然后,再慢慢地穿上鞋,系紧鞋带。父亲看了一眼他的鞋,说:“这回,该没事了。”也许,父亲是真的放心了,额上的皱纹一道一道舒展开来。
与父亲再次分别之后没走多长时间,他便觉得脚底疙疙瘩瘩的,又滑又湿,不舒服。找了一个山头,他坐下来,慢慢脱下鞋,又小心地褪下袜子。他吓了一跳:由于汗水的浸泡,再加上脚底的磨蹭,上面几张钞票已经严重变形,图案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他慌了,赶紧脱下另一只鞋,迅速扯下袜子,抽出里边的钱。那一刻,他吓坏了,慌得有些手忙脚乱,这时,一阵风刮来,一沓钞票,像平地里惊起的一群蝴蝶,飘飘扬扬,四散飞了起来——他脑袋里“轰”的一声,一刹那,天塌地陷。
他赶紧四下里寻找。石头下、草丛间、树坑里、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他都找遍了。他一边找,一边哭,不敢回去告诉父亲,怕父亲承受不住这个打击。一直找到下午,仍然有500元钱不见下落。放弃寻找后,他果断地把剩余的钱重新装进那个衬衣口袋里,然后,抱得紧紧的,奔向镇里的车站——也许,他能做的,他该做的,只剩下这些了。
一直到学校,他都紧紧地抱着那件衬衣,以及衬衣口袋里的钱。交了学费,他已经没有一分钱过生活了。他没把路上发生的事告诉学校,只是说,自己家庭困难,需要勤工俭学。系里很爽快,除了在餐厅给他找了份工作,还减免了他的部分学费。
他给父亲写了封信,信里说,一路上,乘汽车,换火车,都很顺利。大学不错,老师对他也不错,一切都好,希望家里不要挂念他。
信寄出不久,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信里说,前些日子,有人谣传说,一个学生的钱被风刮跑了,还有人说是你,爹没相信,爹对你放心着哩。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只歪歪扭扭回了这么几行字,信的最后,是这样一句话:儿子,你长大了。
一霎时,他泪流满面。
(选自2012年12月18日《生命时报》,有删改)参照给出的语言形式概括文章其他情节
千叮万嘱,深情送子——一阵风来,学费丢失——
联系上下文,说说画线句中加点的“这些”具体指什么?
文章末尾以“他泪流满面”收束,这泪水里包含了他怎样复杂的情感?
本文主要运用怎样的方法刻画人物?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个性?
雾霾
科学知识:霾与雾的区别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一般是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肉眼是看不到这些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的。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专家声音:中国环境可能继续恶化根治雾霾至少需20年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的两位主编认为,今后中国的环境可能继续恶化,而要从根本上消除雾霾重现蓝天,可能还需要20-30年以上。
报告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惨痛教训,遗憾的是,中国不但没能避免重蹈覆辙,甚至比他们走得更远,产生了更严重、更广泛、更长久的环境污染。报告根据发达国家的经历分析,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英国从1952年的“雾都事件”到重现蓝天用了50多年,德国用了30多年,日本用了20多年。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13亿人口,刚刚超过50%的城市化率,高达50%的第二产业比重,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世界的工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等等,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比其他国家严重程度深,范围更大,牵扯面更广,原因更复杂,治理起来更困难。
他山之石:看国外如何治霾
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主要立足点在减少煤炭用量。为此,英国政府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将烧煤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迁往郊区。他们又颁布法令,要求工厂按更高标准建烟囱。
美国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依据地理和社会经济,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理区域进行统一管理。环保机构有权进行立法、执法、处罚,并通过强制执行手段和监控、技术改进等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多渠道整治污染。日本治污的手段之一就是城市绿化,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下列有关文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肉眼可视的角度判断,呈黄色或橙灰色的往往是霾而不是雾。 |
B.造成中国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包括人口众多、第二产业比重大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
C.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至少还需要20年的时间。 |
D.不少世界经济强国在治霾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以应对发展经济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
根据文章的相关信息,我国根治雾霾需要很长时间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没能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且污染更严重,环境可能继续恶化。 |
B.由于人口众多,城市化率不高,第二产业比重大等因素带来的问题比其他国家严重,治理更难。 |
C.缺乏媒体的广泛宣传,没有通过舆论唤醒民众的环保意识。 |
D.暂时还没有制订像发达国家那样强有力的法案、措施等来多渠道抑制环境污染。 |
结合文章内容,为我国的治霾工作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妈妈的祈祷
(1)那是1944年,我唯一的弟弟吉姆·基尔比志愿参加海军陆战队,让我满腹愁肠。战争尚未让我家受到损失——仅仅是暂时没有。他已经26岁了,是个木匠,已经结婚成家,有了两个女儿。
(2)我还清晰地记得九月那个炙热的夜晚,我们全家人心神不安地聚集一处,为他送行。他首先要去芝加哥,可那天的火车晚点了。噢,我多么希望不再有那些在汽车站和火车站的道别啊!跟许多人一样,我从心底渴望着和平早日到来。
(3)我弟弟比我小五岁,极具幽默感。那天晚上,他滔滔不绝地朗诵了一周前写的一段顺口溜——我创作了一句话,叫做“浓缩起来是精华”,含义类似于“压榨”,就像“凝固”和“冻结”,“这些”和“那些”,“豌豆”和“构成威胁”,还有“喘息”和“停下”,如今我便放心大胆,绝尘而去,去应战,无所畏惧!
(4)我们都笑起来,这总比哭泣好得多。
(5)那个九月的傍晚,黄昏降临,我们终于听到火车的汽笛声,感受到铁轨的震动。在火车站,我观察着人到中年的父母,随后看看弟弟年轻的妻子玛塞拉——她对丈夫的安全忧心忡忡,最后看了看他的两个小女儿,弗吉尼亚和朱迪。只有吉姆微笑着说再见,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6)我们等待他的第一封信,那段时间似乎漫长而遥远。信到来时,只是说他在南太平洋,信件经过了审查。妈妈写了一首长诗,其中倾注了无限的祝愿和祈祷,希望把自己衷心的祈求转达给上帝,请他保佑自己的儿子。她把这封信折叠成厚厚的一沓纸,寄给了他。
(7)弟弟于1945年回家,讲述了与这封信有关的一个故事。
(8)在加利福尼亚州海岸边的集训营经过九个星期的艰苦训练,他成功地入选了海军陆战队。随后,他和同伴在旧金山登船,前往“西线战场”。1945年元旦那天,他们到达拉塞尔群岛的一座小岛上,担任第一陆战师的后备队。吉姆被分配到连里的机枪排。到了二月底,他们上了船,海上骇浪滔天,让他们整整一个月里吃尽了苦头。4月1日正值复活节周日,凌晨三点钟就把他们叫醒了,早餐吃了牛排。黎明时分,首轮进攻开始,他排在第十轮攻击,于早晨8点登陆。
(9)大海很平静,一切都很平静。进攻部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连老兵都不能理解。日本人都在哪里呢?他们为何没有开火?
(10)除了鸟儿的鸣唱、山羊在咩咩地叫,再也没有别的动静了,到处呈现出一片祥和景象。吉姆觉得,就像在历史上第一个复活节那天,人们走向耶稣复活后留下的空荡荡的坟墓。
(11)他们只知道在冲绳岛的另一头,另一个海军陆战师和一个陆军师遇到激烈抗击。可是吉姆和连队一路急进,直接到了汇合区域,接受了命令。他们所到之处,还是平安无事。三十天里,他们实施了短暂的侦查巡逻——把平民集中起来,捕捉小股敌军巡逻队,查看洞穴和坟墓。除了有少数狙击手的袭击,几乎没有遭遇其它狙击。
(12)时光流逝,吉姆跟伙伴们提高警惕等待着。他思念着家人,渴望回家。睡眠难以保证,一半的时间都用于警戒,一个小时休息,一个小时放哨。
(13)到了5月4日,天气多云,清冷而潮湿。他们连队动身穿过山谷,肩并肩地展开搜索。忽然,似乎整个冲绳岛都复活了!宁静的乡村变成了地狱和火海!步枪、迫击炮、机关枪——敌军所有的火力,都对准这支进入山谷的连队开火了。
(14)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地面很是寒冷,让人不堪忍受。夜晚到来了,大家都担心敌军趁着黑夜进行偷袭。传来命令,让四分之一的人负责警戒,大家半个小时放哨,半个小时休息。
(15)散兵坑里很快浸满了泥水,吉姆躲在里面,尽量盖好自己的雨披,沉沉入睡。不知过了多久,他忽然被惊醒,觉得是有人黑灯瞎火地绊倒在自己的身上。他正要跟这个家伙说清楚他干的蠢事,告诉他应该怎么走,却感到敌人的刺刀顶在自己的胸口上。
(16)那个日本兵不住手地往下扎。他为什么不扣动扳机呢?吉姆不得而知。他躲不开扎在胸口的刺刀,本能地抓住步枪用力往外推,同时把对方打倒在地,随之猛地从胸口拔出刺刀,扑到他身上,开始徒手搏斗。很快,他又感到背后一阵刺痛,跌倒在防线后的小土坎上。另一个敌兵从背后扎了他一刺刀,切开一道六英寸长、半英寸深的伤口。幸好他跳开了!他回头去看,却听到了欢快的枪声,班长的冲锋枪撂倒了两个攻击他的日本兵。
(17)平生头一次遇到贴身肉搏,吉姆却大难不死,乘飞机回到美国,住进华盛顿州的医院。
给他治伤的外科医生惊奇不已。“你应该死呀,基尔比!刺刀扎在了你心脏的位置。我不明白,什么能救你呢?”
(18)吉姆
(19)医生做出诊断:左胸部和臀部受刺刀伤。胸部伤口3英寸深,没有并发症。吉姆住了六个月的医院,恢复了元气。在关岛获得紫心勋章。
(20)我的弟弟许多年后去世,享年56岁。文章的(1)—(5)段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请根据上下文,仔细研读第(4)段,说说这时“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阅读故事,离不开想象。请你想象一下,吉姆对外科医生说了什么,把他说的内容写下来,补充到第(18)段的空白处。
“除了鸟儿的鸣唱、山羊在咩咩地叫,再也没有别的动静了,到处呈现出一片祥和景象。”第(10)段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