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在《诗经》产生近3000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也正是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公元340年间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份,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效果,也大幅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1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这一发现是青蒿中有效成份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青蒿素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他们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用中草药治疗疟疾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Plasmodium.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与使用氯喹的病人对照组疟疾病人相比较,使用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份,确定这种有效成份的化学结构。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抗疟疾效果极好,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作诺奖“风向标”、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对屠呦呦身上体现出来的可贵的品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 |
B.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 |
C.勤勉尽责、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
D.忠诚于党、忧国忧民的拳拳爱国心 |
对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
A.屠呦呦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启发,得到青蒿萃取液,提取出青蒿素,这是发现。 |
B.屠呦呦在21位感染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好。 |
C.屠呦呦合成出双氢青蒿素,成为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更强的抗疟药物,这是发明创造。 |
D.屠呦呦把临床测试的片剂药物形式改成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发明抗疟疾新药的道路。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
B.《肘后备急方》中对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
E.文章引用《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使之首尾圆合,而且也暗示、象征了屠呦呦思想品质。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可以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选出最正确的两项。( )
A.发现青蒿素的过程,既漫长又工程浩大,在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以及她的同事无怨无悔,不计名利,锲而不舍,这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 |
B.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这表明现代科学研究更加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
C.青蒿素的发现以及应用表明,传统中药水煎熬煮的制备方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只有采用现代科技合成新的化学物质,才会产生确切的疗效。 |
D.一个国际生物医药大奖颁给一位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科学家,充分证明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也给出了一个中医药如何继承和创新的范例。 |
E.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作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大奖,如果落选诺贝尔奖并不意味着屠呦呦的成就不够突出,而主要是因为中医、中药学并不具备国际化的影响力。
阅读下面各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戈壁有我
郭保林
①大草原的尾声便是戈壁滩。
②戈壁滩是死亡的草原。
③这是纯种的戈壁,没有一点杂质,旷达的蓝天,缥缈的白云,一目荒旷的沉寂,一目宏阔的悲壮,粗莽零乱的线条,浮躁忧郁的色彩,构成浩瀚、壮美、沉郁、苍凉和富有野性的大写意,一种慑人心魄的大写意。成片成片灰褐色的砾石,面孔严肃,严肃得令人惊惶,令人悚然。这是大戈壁面靥上的痔瘤,还是层层叠叠的老年斑?
④沉重的时间压满大戈壁。戈壁滩太苍老了,苍老得难以寻觅一缕青丝,难以撷到一缕年轻的记忆,仿佛历史就蹲在这里不再走了,昨天,今天,还有明天都凝固在一起。
⑤据说,我们的车行路线是古丝绸之路。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希腊罗马西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就是这条古丝绸之路。它是历史的通道和罗盘,它导引过心灵史、文明史以至于生物史,至今,敦煌宝窟的画壁上还生活着两千年前用骆驼贩运丝绸、茶叶和陶瓷的商人。想当年,这路上骆驼成列,驼铃叮咚,牛马喧阗,驿站如珠,该是一片多么繁华的景象啊!而今丝绸之路荒芜了,湮灭了,罗盘生锈了。
⑥我放飞思绪的小鸟,穿越时间的屏障——我看见飞将军李广,汉家大将军霍去病的啸啸战马,猎猎大旗,迎风踏踏而去;我看见汉武帝的使臣张骞,大唐一代佛宗玄奘的驼队,昂首行进在戈壁荒漠,风沙浩浩,星路遥遥。一曲折杨柳的哀吟,三两声阳关三叠的古韵,使这寂寞的氛围更添一抹凄凉,几缕悲怆……生命的漩涡,人类的梦幻,而今都化为一种历史的难堪,和风沙卷逝而去又卷来的喟叹。
⑦这里原是一个古战场,战争的悲剧曾轰轰烈烈地演出一幕又一幕。目睹这漫漫戈壁,谁说这里是不毛之地?戈壁滩曾长出二十四史一页页辉煌,曾长出唐诗宋词的悲壮,曾长出阳关三叠的凄怆,也长出过“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黯然神伤……
⑧一切都被风沙埋没了,被时间的巨浪吞噬了。
⑨人类是难以征服宇宙的。人类只是在宇宙的缝隙中默讨着生活的偶然幸存。在宇宙面前,人类是孤独①的。几千年来,人类在这里播种的文明和文化、繁荣和繁华、恩爱和仇恨、美丽和丑恶、善良和罪孽……都化为了乌有。只留下这类似月球地貌的灰褐色宣言,只留下太阳孤独②的鸣唱,只留下漠风唱给死亡的挽歌!
⑩我在戈壁滩上漫步。太阳已西斜,热浪开始退潮。
⑾四维空间只剩下一维。不,还有我!有我在,大戈壁便增加成了二维。我和宇宙之神肩并肩地站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四周弥漫着“古从军”乐曲的那种迂回悲壮。此时此刻,只有我和宇宙之神在谈心、聊天。宇宙之神伏在我的肩头,悄声说:“大戈壁最美的风景是晚霞,不信,你等着瞧——”
⑿宇宙之神并未说假话。当大戈壁的黄昏降临之时,的确是一帧美丽悲怆的大风景。且看,远处那一道道起伏跌宕的沙梁,那是夕阳点燃的一条条火龙,火龙在晚风中飞跃腾动,给戈壁滩增添无限的生机和壮观。而遍地的砾石,红光灼灼,热烈动人。那骆驼刺和红柳也开出星星点点的红花,结满星星点点的红果,更添一抹斑驳富丽的景观,给人以庄严、神秘的感觉。
⒀夕阳沉去了。我站在暮色中,只觉得自己也化为一朵花,向大戈壁倾吐着爱恋之曲;化为一棵草,一棵树,向宇宙颂扬着生命之歌!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原文有删节)
1.第9段说“人类是孤独①的”,又说“只留下太阳孤独②的鸣唱”,结合文意分别解释这两个“孤独”的含义。
答:①孤独:
②孤独: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沉重的时间压满大戈壁
(2)它是历史的通道和罗盘
3.文章第⑦段用了四个含“长出”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四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导引心灵文明之路,还是一条促使生物史向前发展之路。 |
B.当年那样繁华的古丝绸之路文明,那样壮丽的汉唐盛世,在历史与时间这不可抗拒的力量面前,也会变得如此渺小和无奈。 |
C.面对着古丝绸之路那荒凉的大漠,塌陷的烽火台和废弃的关隘,作者发思古之幽情,抒发了关于历史兴亡、世事变迁的感叹。 |
D.作者既为当年戈壁曾经有过的生命喧嚣和历史辉煌而激动,也为那里而今的荒凉、败落和沉寂而感慨。 |
E.作者以宏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充沛的感情,艺术地再现了大西北大漠戈
壁壮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大西北多姿多彩的生活,表现了生活的热烈和壮伟,有着一种阳刚之美。答:[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赤脚的孩子
黄昏了。慢慢地,像是偷偷地走着,紫丁香色的阴影落了下来,罩着森林。巨大的日轮在黄金和暗红的血的急流中快烧着了。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下来了的田野里躺着。看哪,那些赤脚的来了。三个,四个,六个。拖着装满了木柴和枯枝的小车,他们绷紧了他们年轻的身体上的筋肉。帽檐撕破了的帽子,打着黑色的补钉的灰色的裤子,他们的血管紧张得像船上的桅索一样。额上流着汗。城市又那么远!幼小的奴隶们,在你们的穷苦的羁轭之下,孩子们眼里燃烧着老人的安静的悲哀。城市很远!很远!许多写意的人要在你们身边走过。他们的汽车都要在你们身边开过去,他们一生中从来不曾尝过苦难的日子——他们,使你们受苦的他们。他们知道什么?在佳姆——戈利雅的大饭店里,音乐队奏着乐,在别墅里,那么舒服,又那么开心!饥饿这黑鬼并不向那里伸手。烦恼也不在那里织着涂胶的网。他们知道什么?……
“妈妈,这些孩子为什么拖着车子?”一个在汽车里的小小的写意的人问着。
“已经是冬天了,他们拖木柴去。”
“他们不觉得太重吗?”
“不,亲爱的,他们已经弄惯了。”
那些赤脚的停下了,喘着气,满脸怨恨地望着,又拖起了他们的小车。他们用袖子揩去额上的汗,脏黑的脖子上的血管涨大了,又向前走去。一阵阵的灰土掩盖了他们,像生命一样灰色的、窒息的灰土……在第二辆车子的木柴上,坐着一个小小的助手——蓝眼睛的小姑娘。血,暗红的血迹,在她的小脚上凝结了。但是,她只望望天,望望田野,微笑着。你对谁笑,金发的小奴隶呀!对苦难……对你雪白的、天真的灵魂,你笑着。你青春用了温柔的、天鹅绒一样的眼睛望着。可是明天?明天,生命的灰色的急流就卷去了你的青春,也一样卷去了你的微笑。而且,拖着小车,这里看到黑暗的苦难,那里看到虚荣和永远的欢乐,你就不再微笑了。阴影要罩上你的天真的脸,湿润的眼睛露出了仇恨,你就跟着你的褴褛的哥哥们,举起了你的小小的、黑黑的、握得紧紧的拳头:
“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作者为保加利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斯米尔宁斯基,见《世界名家散文经典》。)
1.文章第一段“他们知道什么”之后用了省略号,试依据内容想象补出作者略而未明的内容。
答:
2.本文善于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人和物的内外特征。请着重就下列各句中加点部分作简要说明。
(1)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下来了的田野里躺着。
(2)一阵阵的灰土掩盖了他们,像生命一样的灰色的、窒息的灰土……
(3)生命的灰色的急流就卷去了你的青春,也一样卷去了你的微笑。
答:(1)
(2)
(3)
3.“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1)“两个世界”分别指什么?
答:
(2)“一个是多余的”,哪一个是多余的?根据上文推断“多余”的含义。
答:
4.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A.本文作者是着色的高手,无论是黄昏时的自然景物,还是小奴隶的衣、面、手、脚,都着上了鲜明的色彩,其中“灰色”为基调,形象而深刻显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悲惨命运。 |
B.本文善于在对照中增强表达效果,如:小奴隶的“受苦”与城市贵族的“舒服”,“写意”孩子的关心与孩子妈妈的同情,拉车孩子的“怨恨”与车上小姑娘的“微笑”。 |
C.作者对“金发小奴隶”的感慨,由近及远,由虚到实,既是对其不幸命运的慨叹,也是对广大奴隶的劝导,劝导他们“握紧拳头”,用自己的斗争,早日摆脱那个“多余”的世界。 |
D.本文人称变化灵活,如第一段里先称“赤脚的孩子”为“他们”,后改为“你们”,倒数第二段先称“小姑娘”为“她”,后改为“你”。这样变换在区别对照之中叙述更清楚,抒情更鲜明。 |
E.本文借一个场景,将奴隶与贵族、奴隶现状的描写与奴隶未来的思考结合起来,主题鲜明而深刻。句式灵活多变,文句意蕴深厚,富有感召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赤脚的孩子
黄昏了。慢慢地,像是偷偷地走着,紫丁香色的阴影落了下来,罩着森林。巨大的日轮在黄金和暗红的血的急流中快烧着了。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下来了的田野里躺着。看哪,那些赤脚的来了。三个,四个,六个。拖着装满了木柴和枯枝的小车,他们绷紧了他们年轻的身体上的筋肉。帽檐撕破了的帽子,打着黑色的补钉的灰色的裤子,他们的血管紧张得像船上的桅索一样。额上流着汗。城市又那么远!幼小的奴隶们,在你们的穷苦的羁轭之下,孩子们眼里燃烧着老人的安静的悲哀。城市很远!很远!许多写意的人要在你们身边走过。他们的汽车都要在你们身边开过去,他们一生中从来不曾尝过苦难的日子——他们,使你们受苦的他们。他们知道什么?在佳姆——戈利雅的大饭店里,音乐队奏着乐,在别墅里,那么舒服,又那么开心!饥饿这黑鬼并不向那里伸手。烦恼也不在那里织着涂胶的网。他们知道什么?……
“妈妈,这些孩子为什么拖着车子?”一个在汽车里的小小的写意的人问着。
“已经是冬天了,他们拖木柴去。”
“他们不觉得太重吗?”
“不,亲爱的,他们已经弄惯了。”
那些赤脚的停下了,喘着气,满脸怨恨地望着,又拖起了他们的小车。他们用袖子揩去额上的汗,脏黑的脖子上的血管涨大了,又向前走去。一阵阵的灰土掩盖了他们,像生命一样灰色的、窒息的灰土……在第二辆车子的木柴上,坐着一个小小的助手——蓝眼睛的小姑娘。血,暗红的血迹,在她的小脚上凝结了。但是,她只望望天,望望田野,微笑着。你对谁笑,金发的小奴隶呀!对苦难……对你雪白的、天真的灵魂,你笑着。你青春用了温柔的、天鹅绒一样的眼睛望着。可是明天?明天,生命的灰色的急流就卷去了你的青春,也一样卷去了你的微笑。而且,拖着小车,这里看到黑暗的苦难,那里看到虚荣和永远的欢乐,你就不再微笑了。阴影要罩上你的天真的脸,湿润的眼睛露出了仇恨,你就跟着你的褴褛的哥哥们,举起了你的小小的、黑黑的、握得紧紧的拳头:
“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作者为保加利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斯米尔宁斯基,见《世界名家散文经典》。)
1.文章第一段“他们知道什么”之后用了省略号,试依据内容想象补出作者略而未明的内容。
答:
2.本文善于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人和物的内外特征。请着重就下列各句中加点部分作简要说明。
(1)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下来了的田野里躺着。
(2)一阵阵的灰土掩盖了他们,像生命一样的灰色的、窒息的灰土……
(3)生命的灰色的急流就卷去了你的青春,也一样卷去了你的微笑。
答:(1)
(2)
(3)
3.“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1)“两个世界”分别指什么?
答:
(2)“一个是多余的”,哪一个是多余的?根据上文推断“多余”的含义。
答:
4.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A.本文作者是着色的高手,无论是黄昏时的自然景物,还是小奴隶的衣、面、手、脚,都着上了鲜明的色彩,其中“灰色”为基调,形象而深刻显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悲惨命运。 |
B.本文善于在对照中增强表达效果,如:小奴隶的“受苦”与城市贵族的“舒服”,“写意”孩子的关心与孩子妈妈的同情,拉车孩子的“怨恨”与车上小姑娘的“微笑”。 |
C.作者对“金发小奴隶”的感慨,由近及远,由虚到实,既是对其不幸命运的慨叹,也是对广大奴隶的劝导,劝导他们“握紧拳头”,用自己的斗争,早日摆脱那个“多余”的世界。 |
D.本文人称变化灵活,如第一段里先称“赤脚的孩子”为“他们”,后改为“你们”,倒数第二段先称“小姑娘”为“她”,后改为“你”。这样变换在区别对照之中叙述更清楚,抒情更鲜明。 |
E.本文借一个场景,将奴隶与贵族、奴隶现状的描写与奴隶未来的思考结合起来,主题鲜明而深刻。句式灵活多变,文句意蕴深厚,富有感召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与书为友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与其最佳最善者常相伴依。
好书可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吸取乐趣与教诲,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古时有句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对同一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学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菲力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良言善语常会激发出畅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惟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只要拂动书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耳闻。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名言方能经久传世。
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也嗅到他们的气息,成为与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其精华而远播天下,永成佳音,至今为有识之士倾耳聆听。古时先贤之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一如当年,活力永存。
1. 文中引用的“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的含义是什么?
2. 为什么说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读好书的具体的感受是什么?
3.统览全文,经典之籍与世长存的原因是什么?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名言方能经久传世。 |
B.作者认为好书可以守护心灵的原因是,能产生高尚纯美的思想,让人拒绝诱惑。 |
C.人们以书为纽带交友,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说的是因为喜欢同一个作家,所以人们的友谊更纯洁,不带有功利性。 |
D.同好一本书的人,肯定生活习惯和志趣爱好一样,因为他们都喜欢作者本人,见解感觉相通。 |
E书籍不朽的本质在于它能长久的保存下来,被人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倾听滴水
何羽
我常常因幻觉中的滴水声响而惊悸。在睡梦中,在清醒的白天。
少年时为了复习迎考,我想出了一个方法(灵感来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在洗手间,我将水龙头关至仅能滴水的程度,下面摆放一只水桶。滴,嗒,滴,嗒,然后,我跑回房间,练字,背书。间或在凝视的瞬间,在绷紧的心思稍一松弛的瞬间,我便听见那滴水的声音在催促。我知道,这会儿,水桶底部已铺上一层水膜,且正以极难察觉的速度攀升。
乃至睡梦中,我也常被幻觉中的滴水声惊醒,猛然坐起,冲进洗手闯,胡乱擦了把脸,又坐回书桌前,却两眼发懵,茫然无措。只好倒头又睡,总不敢睡深,半梦半醒之间,思维一片沉重的混浊。
而那滴水的声响却异常清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
这滴水的声音就这样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
听,这滴水是有生命的。
将滴水控制在一秒钟两滴的速度,这水声听起来就像十六七岁的我,年轻,矫健,兴致勃勃,勇往直前,滴,滴,滴,滴,来不及看清什么,来不及后悔什么,细细密密的日子就这样快速地过去了;稍慢了一些,就像中年的我,矜持,沉稳,稍作停留,但也不及多想,被身后一大摊琐事杂务推着向前;再慢一些,那就是老年的我,慢慢地渗化出来,汇拢,凝聚,像一颗盈盈欲滴的泪,又像一颗思维的结晶体,饱满,丰硕,而后,“咚”的一声,落入耳膜,凝重,庄严,掷地有声,像一句古代的誓言。
这滴水的声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后,一切又归至于沉默的虚无。
你说,这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是由多少颗这样微弱而真实的水滴汇成的呢?生命投入时间的长河,如一滴水跃入无边的汪洋。世间万物的历程,又与一滴水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我常常无言以对滴水的责问。
这滴水工夫,地球上,抑或宇宙间正上演着多少出剧目呢?
这滴水之舟,究竟能承载多少的笑与泪,悲与喜,生离与死别?
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谁也无法将一滴水永远留住。
天地之间,万籁俱寂,惟有滴水声,如珠玑,如佛音,点点滴滴落心头。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水滴,石穿,更何况是脆如蝉翼的生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多少智者,倾听滴水之声,浊心因此而明净,他们顿悟后的长叹落在历史之河中,激起滴水的层层回音,至今不绝如缕。
漫步田野,一颗颗露珠正凝于叶尖。无色,无声。
一忽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光芒四射。
露珠们开始闪烁不定,窃窃私语,如忽明忽灭的萤火。
光线慢慢移过来,移过来。在一个恰当的角度,聚集。瞬时,灵犀一点,心领神会,回应着阳光的这滴水珠便折射出炫目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雍容富丽,金碧辉煌,如梦如虹……与平生的素朴纯净形成反差。
任何生命拥有的色彩它都拥有,一切大红大绿,大喜大悲,都消融其间,默默包涵,而自身却是剔透无比,通体明亮,这是一种何等气度的生存智慧?
甚至,这一滴水的华美比之一颗罕世的钻石更无价,因其转瞬即逝,而更富有灵性,富有生命的绚丽的喧响,因而,美得异常触目惊心,无与伦比。
或许,这一滴水一生的期待,只为了这瞬间的辉煌?
此时,谁敢鄙视,谁敢漠视,这一滴水的存在?
此时,谁还能说,无色与沉默是一种苍白与单调?
无色是至色,沉默是绝响。
也许,人的一生,还不够用来守望滴水升腾为云的历程,但我不能不信奉这滴水之音。
(选自《散文》,有删节)
1.为什么“幻觉中的滴水声响”会让作者“惊悸”?(2分)为什么说“这滴水是有生命的”?(4分)
。
2.“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为什么?请分点阐述道理。(4分)
。
3.作者从阳光下水滴的光彩,领悟到了“生存智慧”,这“生存智慧”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作简要阐述。(4分)
。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中引用了一些著名的诗句,为的是说明人生的短暂、脆弱,而滴水却永恒、坚韧的道理。 |
B.本文通过倾听滴水而展开联想,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像小水滴一样的人:外表不张扬,内心却无限充实、丰富。 |
C.作者笔下的小水滴,微小与宏大,柔弱与坚韧,平凡朴素与辉煌璀璨和谐统一,令人叹为观止。 |
D.文中写太阳的光芒四射,水滴折射出的炫目的颜色,为的是反衬水滴的“无色”,因为只有无色,才能使人的浊心因此而明净。 |
E.作者在赞美滴水的精神的同时,也惋惜露珠的“闪烁不定”“忽明忽灭”,追求的仅是阳光下的瞬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