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共662人,其中党代表165人、解放军代表71人、区域代表116人、团体代表235人、特邀人士75人。这些数据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性强 |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尚不如1946年政协会议的代表性强 |
胡锦涛主席在2008年12月31日新年贺词中曾经将中国外交方针概括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表明我国的外交方针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诸多的外交原则与方针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应是
A.采取“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交 |
B.新中国的外交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C.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
1991年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件事对于某班同学关于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是
A.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 |
B.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在苏联的曲折性 |
C.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
D.找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因果关系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C.欧洲统一进程的加快 | D.美苏两国的冷战对峙 |
欧洲共同体于1967年正式成立,其主要目的是
A.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 |
B.建立自身军事安全体系 |
C.促进西欧各国煤钢的联合生产 |
D.促进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 |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他的对外报告中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如秩序是不可设想的。”这番讲话的主要目的是
A.歌颂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 B.说明美中发展关系的必要性 |
C.主张建立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 | D.阐明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