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
|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
|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
|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明清鼎革 | B.人口压力过大 |
| 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 |
|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 白耕农·地主 |
佃农 |
工场主 |
商人 |
|
| 占总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
| A.汉代江南地区 | B.唐代关中地区 |
| C.宋代太湖地区 | D.明代苏杭地区 |
下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
| A. | ①② | B. | ③④ | C. | ①③ | D. | ②④ |
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①所示的经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结束
②所示的经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②③④![]() |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 | 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
| B. |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
| C. |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
| D. | 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