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的这一观点重在( )
| A.肯定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
| B.强调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
| C.分析重商主义思想对中世纪规则的突破 |
| D.强调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的促进作用 |
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
| C.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
| D.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下列红色旅游景点最能见证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是( )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
| A.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 B.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 |
| C.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 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
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
|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
|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
|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
| D.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的问题 |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 B.关注西方科技 |
| C.坚持“中体西用” | D.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