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载:“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 当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以供糗粮,设牧监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加强边疆行政管理与军事部署 | B.从内地迁移百姓巩固边防 |
| C.加强道路建设以运输军械军粮 | D.从军事角度实施屯田戍边 |
《人民日版》某年的元旦社论以《乘风破浪》为标题,提出“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口号,同时还附有《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图表。据此判断,该份日报最有可能出版于
| A.1956年 | B.1978年 | C.1966年 | D.1958年 |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
|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
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
|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
|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
|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 A.北洋海军的参战 | B.战争由朝鲜引发 |
|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
西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
| 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 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