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废奴派领袖温德尔·菲利普:“尽管林肯先生既不是废奴主义者,也不完全反对奴隶制度,但他还是同意代表反对奴隶制度的观点。他就像政治棋盘上的一个卒子,其价值在于他的位置,只要使用得当,我们就能用他吃掉马、相乃至主帅,赢得全局。”林肯:“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如果我们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和废奴派的最高目标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客观地评价林肯。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海外发现”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如……因此,旧的庆祝欧洲“海外发现”的描述,受到一些以土著美洲人或非洲裔美洲人观点探讨欧洲扩张经历的历史学家的广泛挑战。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问:
(1)1500年前后大西洋之世界地位的变化与哪一系列重大史实直接相关?
(2)请列举3项史实,替代材料中省略的内容。
(3)根据材料最末一句所述“观点”,对“发现新大陆”将如何评价?
(4)请列举评价“发现新大陆”的两对(组)视角。

14分)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是青岛瑞蚨祥生产经营销售额变化曲线图,说说1912年至1925年阶段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扼要指出此阶段发生变化的相应原因。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时期
材料
结论
第一组 15、16世纪
他们游到我们的小船上,用鹦鹉、棉线团、短矛和其它很多东西交换,我们给他们玻璃、念珠和小铃铛。总之,我们以物换物,两相情愿。
——哥伦布《航海日记》
欧美联系加强
第二组
19世纪
中期
世界强国英国在1846年和1849年先后废除了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全面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和一些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希腊(1837年)、土耳(1838年)、波斯(1836,1857年)、中国(1840,1842年)、日本(1858年)等,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平等的贸易协定。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六期
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不平等贸易体系形成
第三组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开通,巴拿马运河于1914年竣工。铁路网密布全球,洲际铁路开通的有:1869年美国横贯北美的大铁路与太平洋铁路接轨;1903年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世界通讯网形成。60年代,有线电报的使用已经越出国界;70年代,电话开始使用;1901年,无线电波飞跃大西洋成功。汽车和飞机已经出现。20世纪初期,全世界已由200万辆汽车奔驰在交通运输线上。
——麦克尼尔《世界史》
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本堂课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曾错失过三次机遇期。第一次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明朝中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第二次战略机遇出现在19世纪末期。当时的中国已意识到,东方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在这次机遇面前,错失。第三次机遇发生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时代。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错失了这一重要机遇。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刘德喜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转型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次并最终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转型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其涉及面之广,改革程度之深,都是史无前例,这也增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的难度。
——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错失机遇的三个时期中,分别用史实说明分别有哪些国家抓住了机遇。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转型依次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次”各有什么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伴随经济变革而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经济的发展和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基础。由于当时新开垦的土地的管理不属于封建关系范围之内,所以地租都被直接交入诸侯们的府库……这样一来,诸侯们就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各自封国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对地方上的府、州,则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这在宋初对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曾起到一定的作用。至道三年(997年)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后又设提点刑狱,除负责转运财物、审理刑狱外,还负责监察地方,称为监司.包括后设置的提举常平司,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最后通过的《联邦宪法》固然比起《邦联条例》说大大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但是它并未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它把相当多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换言之,它确立了一个联邦制。它既避免了《邦联条例》的极端,又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害,既把各州团结成为一个国家,又保障了地方的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这样就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首创性。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发生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重大的政治变革”指的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通判",“转运使”的职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地方制度的利与弊。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联邦宪法》所建立的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这些体制建立的积极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