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洵《管仲论》,完成14—17题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14.下列句子中加黑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霸诸侯,攘夷狄 攘:打击 | B.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 顾:探望 |
C.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且:将要 | D.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 絷:束缚 |
下列句子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 )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 ②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③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 ⑥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⑤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当初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①。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②,使臣受吏民之垢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①吊:慰问,此指吊唁。②不肖:没才能。③垢:耻辱。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皆有之使臣受吏民之垢 | B.太守自谓也谓老父曰 |
C.不亦说乎岂有说乎 | D.故患有所不辟也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孙叔敖为楚令尹 ,一国吏民皆为贺。⑵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乙文中老父提醒孙叔敖在治理国家方面应该注意哪三点?
请简要评价乙文孙叔敖的做法。我们课本中也有文章提倡这种做法,请写出篇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②者。参军③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②浣濯:洗涤。③参军:官名。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
臣之妻私臣私主公躬行节俭躬
能谤讥于市朝谤讥 而后或不然或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
B.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
C.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
D.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
(2)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译文: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宋思颜分别采用了哪种进谏方式?其结果如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
(1)必以信:(2)忠之属也:
(3)公将驰之:(4)望其旗靡: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文中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
答: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写出两点即可)
答: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
(元)白王庭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
选自《湛渊静语》
【注释】①损脾:损伤脾脏。②狎者:喜欢开玩笑的人。③囫囵:整个,完整的。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一呆弟子思久之思:(2)我食梨则嚼而不咽而:翻译下面的句子。
梨益齿而损脾。这则寓言故事蕴涵着怎样的寓意?
文言文阅读(共18分)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 |
B.撒盐空中差可拟(拟:相比) |
C.太丘舍去(去:离开) |
D.与人期行(期:期待) |
下列加点的虚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是) |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之:助词,的) |
C.去后乃至(乃:才) |
D.则是无礼(则,就) |
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一部小说集。 |
B.《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
C.《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友人”是一个不守信用、没有礼貌的人,他身上没有任何优点。 |
D.《陈太丘与友期》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说明了“礼”和“信”的重要。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8分)翻译下列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下车引之,元方入门而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