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其,他们的 |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 |
C.后秦击赵者再再一次 |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洎牧以谗诛 |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不拘于时 |
D.奉之弥繁 杳不知其所之也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目的在于说明先辈创业的艰难,表现出征战的艰辛和得到土地的不易。 |
B.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是引用战国时苏代劝阻魏王的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壑难填的要害,形象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 |
C.“三国”是指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刺客”指燕国的荆轲,“良将”是指赵国的李牧。 |
D.节选第二段综合运用假设、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翻译下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①,咨议罗企生亦在焉②。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 若谢我,当释罪。" 企生答曰:"2、 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既出市③,桓又遣人问:" 欲何言?" 答曰:" 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⑤,即日焚裘。
「注释」
①收:逮捕。将佐:将领和僚属。
②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
③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
④稽绍:字延祖,嵇康子。八王之乱时,为保卫晋惠帝遇难,被称晋室忠臣。
⑤问:消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下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
王戎死孝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翻译下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
翻译下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
翻译下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