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則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

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惠州市2009届第三次调研考试
山阴道上徐蔚南
一条修长的石路,右面尽是田亩,左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隔河是个村庄,村庄底背景是一联青翠的山冈。这条石路,原来就是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山阴道。诚然,“青的山,绿的水,花花世界”,我们在路上行时,望了东又要望西,苦了一双眼睛。道上很少行人,有时除了农夫自城中归来,简直没有别个人影了。我们正爱那清冷,一月里总来这道上散步二三次,道上有个路亭,我们每次走到路亭里,必定坐下来休息一会。路亭底两壁墙上,常有人写着许多粗俗不通的文句,令人看了发笑。我们穿过路亭,再往前走,走到一座石桥边,才停步,不再往前走了,我们去坐在桥栏上望四周的野景。
桥下的河水,尤清洁可鉴。它那喃喃的流动声,似在低诉那宇宙底永久秘密。
下午,一片斜辉,映照河面,有如将河水镀了一层黄金。一群白鸭聚成三角形,最魁梧的一头做向导,最后的是一排瘦瘠的,在那镀金的水波上向前游去,向前游去。河水被鸭子分成二路,无数软弱的波纹向左右展开,展开,展开,展到河边的小草里,展到河边的石子上,展到河边的泥里……
我们在桥栏上这样注视着河水底流动,心中便充满了一种喜悦。但是这种喜悦只有唇上的微笑,轻匀的呼吸,和和善的目光能表现得出。我还记得那一天,当时我和他两人看了这幅天然的妙画,我们俩默然相视了一会,似乎我们底心灵已在一起,已互相了解,我们底友谊已毋须用言语解释,更何必用言语来解释呢?
远地里的山冈,不似早春时候尽被白漫漫的云雾罩着了,巍然接连着站在四周,青青地闪出一种很散漫的薄光来,山腰里的寥落松柏也似乎看得清楚了,桥左旁的山底形式,又自不同,独立在那边,黄色里泛出青绿来。不过山上没有一株树木,似乎太单调了;山麓下却有无数的竹林和丛薮。
离桥头右端三四丈处,也有一座小山,只有三四丈高,山巅上纵横都有四五丈,方方的有如一个露天的戏台,上面铺着短短的碧草。我们每登上了这山顶,便如到了自由国土一般,将镇日幽闭在胸间的游戏性质,尽情发泄出来。我们毫没有一点害羞,毫没有一点畏惧,我们尽我们底力量唱起歌来,做起戏来,我们大笑,我们高叫,呵!多么活泼,多么快乐!几日来积聚的烦闷完全消尽了。玩得疲乏了,我们便在地上坐下来,卧下来,观看那青空里的白云。白云确有使人欣赏的价值,一团一团地如棉花,一卷一卷地如波涛,连山一般地拥在那儿,野兽一般地站在这边:万千状态,无奇不有。这一幅最神秘最美丽最复杂的画片,只有睁开我们底心灵的眼睛来,才能看出其间的意义和幽妙。
太阳落山了。它底分外红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也染成血色。在这血色中,它渐渐向山后落下,忽而变成一个红球,浮在山腰里,这时它底光已不耀眼了,山也暗澹了,云也暗澹了,树也暗澹了。这红球原来是太阳底影子。
苍茫暮色里,有几点星火在那边闪动,这是城中电灯放光了,我们不得不匆匆回去。
16.作者本次游览对于景物的实际观察和描写分哪几个层次?请加以概括。

17.第三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8.本文作者在“山阴道上”情绪上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变化?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怀想朴素冯 磊
当大地在夜幕中沉静下来,月光闪烁着光辉,天边有星儿闪烁;当夏天的蛐蛐儿发出第一百声鸣叫,当布谷鸟的歌声响彻大地和原野——此时此刻,一个词语倏然被人想起,它的名字叫做:朴素。
当一百匹马儿踏踏地走过草原,当大奶子的妇女挤下第一百桶牛奶;当牧马人浑身酒气从远方归来,当第一碗酒从牛粪的火焰中温热——此时此刻,一个词语被人倏然想起,它的名字叫做:朴素。
静静的夜晚,远处突然传来敲着梆子唱歌的声音。那是一对父女,他们要在夜晚收获更多的诗意。那清脆的女儿的歌喉,突然间惊跑了我门楼上的鸽子。那不间断的梆子的响声,直让人回忆起二十年前的夏天:小草青青,割草的孩子坐在垄沟边上,他把双脚浸泡在水沟里,那清澈见底的井水冰凉彻骨,让这个小家伙浑身的汗毛眼子发紧。
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想起了走在乡村菜园子里的祖母,想起了在村子南边地里放羊的爷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一天,日头是洁净的,井水是冰凉的,羊羔子大摇大摆地跑到地里吃草,地里、沟边上还有放鹅的孩子。那些嘎嘎乱叫唤的家鹅,迈着绅士般的步子,使着劲、低着头用扁扁的嘴巴寻找野地里的虫子和青草。
就是这样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记忆。当都市的喧嚣一再地逼近,当田园牧歌逐渐消失殆尽,那些生活在往事回忆里的孩子们有福了:他们的脑海里,总能够很轻松地寻找到往日的歌谣,拔草用的筐子,一起割草的玩伴以及村头上母亲焦急的呼喊声……
那些容易在往事里寻找歌声的孩子们有福了:当浮躁迫近,当人们不得不靠复制来温习往日的生活,当草鞋被有心人从大山里运出来高价叫卖,当野菜的价格一次次高过大棚菜的价格,当一个村姑的爱情故事被无数人在梦里反复温习,当一些人的脚步从此不再踏进乡村,当乡村终于慢慢消失在往日的记忆里,他们的生活,因此而充满了五颜六色,而“朴素”这个内涵丰富的词语正在变成一种稀有的商品并突然时尚起来。
就是在这天夜里,我突然感觉到,那种朴素的日子距离我们是多么近而又多么遥远啊!我因此更加怀念那消逝于不远处的、距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的生活。我突然怀念起自己家里麦秸垛边上跳着寻找虫子的那几只母鸡,突然想起了阔别多年的小伙伴们。我端起酒杯,突然想到应该到遥远的乡下去看一看了:那些人和那些事,那些泥墙、那些蝈蝈,那些炊烟、那些玉米棒子,当然,还有那弯着腰走路的老父亲和豁着嘴巴说话透气漏风的老妈妈。
(选自2007年7月《散文》月刊)
16.文章前两段都以“此时此刻,一个词语倏然被人想起,它的名字叫做:朴素”作结,作者这样写其匠心何在?文章第三段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静夜梆声和歌声,这样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
17.为什么作者在文末会有“突然想到应该到遥远的乡下去看一看了”的想法?请联系全文回答。
答:
18.文中说:“那种朴素的日子距离我们是多么近而又多么遥远啊”。这样说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答:

握 一 把 苍 凉
(台湾)司马中原
童年,总有那么一个夜晚,立在露湿的石阶上,望着升起的圆月,天真成了碧海,白苍苍的一弯月,望得人一心的单寒。谁说月是冰轮,该把它摘来抱温着.也许残秋就不会因月色而亦显妻冷了。离枝的叶掌悄然飘落在多苔的石上,悉窣幽叹着,俄而听见高空洒落的雁声,鼻尖便无由得酸楚起来。后来忆起那夜的光景,只好以童梦荒唐自解,端的是荒唐么?成长的经验并不是很快意的。
把家宅的粉壁看成一幅幅斑驳的、奇幻的画,用童心去读古老的事物,激荡成无数泡沫般的幻想,渔翁、褥子、山和水厦水滨的钓客,但从没想过一个孩子怎样会变成老翁的。五十之后才哑然悟出:再丰繁的幻想也只有景况,缺少那种深细徽妙的过程,你曾想抱温过秋空的冷月吗?串起这些.在流转的时空里,把它积成一种过程,今夜的稿笺上,便落下我曾经漆黑过的白发。
但愿你懂得我哽咽的呓语。不再笑我痴狂,就这样,我和中国恋爱过,一片碎瓦,一角残砖,一些在时空中消逝的人和物,我的记忆发酵成深入骨髓的恋情,一声故国,喷涌的血流已写成千百首诗章。
浮居岛上三十余年,时间把我蚀成家宅那面斑驳的粉壁,让年轻人把它当成一幅幅奇幻的画来看,有一座老得秃了头的山在北国,一座题有我名字的尖塔仍立在江南,我的青春是一排蝴蝶标本,我的记忆可曾飞入你的幻想?
恋爱不是一种快乐,青春也不是。如果你了解一个人穿过怎样的时空老去的,你就能仔细品味出某种特异的感觉,在不同时空的中国,你所恐惧的地狱曾经是我别无选择的天堂。我在稿纸上长夜行军的时刻,我多疾的老妻是我携带的背囊,我唱着一首战歌,青春,中国的青春,但在感觉中,历史的长廊黑黝黝的,中国恋爱着你,连中国也没有快乐过。
忧患的意识就是这样生根的.我走过望不尽天边的平野,又从平野走向另一处天边;天辽地阔,扫一季落叶烧成在火中浮现的无数的人脸,悲剧对于我是一种温暖。而一把伞下旋出的甜蜜柔情,只是立于我梦图之外的幻影。但愿你懂得,皱纹是一册册无字的书,需要用心灵去辨识,去憬悟。恋爱可能是一种快乐,青春也是。但愿我的感觉得到你的感觉的指正。你是另一批正在飞翔的蝴蝶。
一夜我立在露台上望月,回首数十年,春也没春过,秋也没秋过,童稚的真纯失却了,只换得半生白白的冷。一刹间,心中浮起人生几度月当头的断句来,刻骨相思当真催人老去么?中国,我爱恋过的人和物,土地和山川,我是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劲立在夜风中守望,而这里的秋空,没见鸿雁飞过。
把自己站立成一季的秋,从烟黄的旧页中,竟然捡出一片采自江南的红叶。时光是令人精神错乱的迷雾,没有流水和叶面的题诗,因此,我的青春根本缺少“红叶题诗”的浪漫情致。中国啊,我的信是一口生苔的古井,沉黑幽深,满涨着垂垂欲老的恋情。
一个雨夜,陪老妻找一家名唤“青春”的服装店,灯光在雨雾中炫射成带芒刺的光球,分不清是立着还是挂着。妻忘了带地址,见人就问:青春在哪里?被问的人投以诧异的眼神——一对霜鬓的夫妇,竟然向他询问青春?后来我们恍然,凄凉的对笑起来,仿佛在一霎中捡取童稚时的疯和傻。最后终于找到那间窄门面的店子,玻璃橱窗里,挂满中国古典式的服装,猜想妻穿起它们来,将会有些戏剧的趣味。若说人生如戏,也就是这样了,她的笑瞳里竟也闪着泪光。三分的甜蜜,竟有着七分的苍凉,我们走过的日子,走过的地方,恍惚都化成片片色彩,图案出我们共同爱恋过的事物。中国不是一个名词,但愿你懂得,我们不是庄周,精神化蝶是根本无须哲学的。
握一把苍凉献给你,在这不见红叶的秋天,趁着霜还没降,你也许还能觉出一点我们手握的余温吧!
15.文章题目是“握一把苍凉”。文中说“三分的甜蜜,竟有七分的苍凉”。这“一把苍凉”的内涵是什么?

16.文中第五段写道“恋爱不是一种快乐,青春也不是”,第六段又说“恋爱可能是一种快乐,青春也是”。这两处文字是否矛盾?为什么?

17.文章结尾说“握一把苍凉献给你”,为什么要献给“你”“一把苍凉”?作者意欲告诉“你”什么?

18.分析下面加点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天辽地阔,扫一季落叶烧成在火中浮现的无数的人脸,悲剧对于我是一种温暖。
(2)中国,我爱恋过的人和物,土地和山川,我是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劲立在夜风中守望,而这里的秋空,没见鸿雁飞过。

金字塔湖余光中
我们果然有了一个湖。
   湖在内瓦达的西部。由于它在派犹特印第安人的保护区内,虽然柔丽得像一个印第安小公主,到底还没有出嫁,有勇气闯进去幽会的单身汉一直不多。由于她的诱惑不是公开的,我说,没有白人游客成群来去,像他们集体蹂躏尼亚加拉大瀑布那样,因此我们更有理由认为,她是我们的。
   派犹特族人叫她金字塔湖。倒令我们想起尼罗河畔,另一种沙漠熏成的暗媚。而无论是爱伊达或者波卡杭达,她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种丰满的沃艳,一种茶褐色的秘密,被湛湛的蓝水汪汪的蓝所照亮。内瓦达的大盆地,比犹他更阔大。原子武器的试验场,不毛的大漠中闪闪怒开炸弹的死亡昙花,昙花幻化成有毒的菌啊,膨胀得多诡谲的白菌。任你蹂躏人造的炼狱,此地的山中一无所闻。世界很少闯进来过。越战和东柏林,像凯撒的战争一样不现实。华尔街的股票涨起又落下,你以为平滑的湖面会牵动一条波纹?站在金字塔湖边,我们恍然了,面对这隔音的隔世的隔音。山静着公元前的静,湖蓝着忘记身世的蓝。不知名的白水禽,以那样的蓝为背景,翔着一种不自知的翩翩,不芭蕾给谁看也不看我们。
   因为那是金字塔湖,冰河期的洪泽龙潭浸吞之地。大半个内瓦达泡在淼淼的龙潭之中,直到冰河期宣告大退却,仅留下零零落落的几汪小湖。金字塔湖便是遗孤之一。困在内瓦达的犬齿山阵里,已经是高海拔的湖面,倒映海拔更高的山峰。七千八百呎的拔伦峰蔽于北,八千一百呎的托哈肯阻于东。更高的马拉山和土垒峰围成西南的崇峻。整块内瓦达结成一片咸咸的台地,黏着西犹他的大盐湖沙漠。说那是沙漠,并不正确,因为不毛的童山之间,尽是含盐甚浓的白沙黏土。寸绿不生,氯化纳的荒原有一种死亡的美。白色的死亡散布在金字塔湖四周,像一块块病态的白癣皮,形成了烟涧沙和黑石沙漠,形成了咸原和亨伯特洼地,和涸了的温尼缪加湖。
   最大的一块,南北百哩,东西四十哩,横阻在盐湖城和内瓦达之间。那便是险恶的大盐湖沙漠,我们曾在其上抛锚。地质学家说,此地原是古代的庞巍泽,渐渐干去,留下了沙漠,未干的部分,形成有名的大盐湖。站在金字塔湖的洁蓝之上,我们想起那夜在大盐湖泛舟的经验,胃里泛起一股酸涩。多狰恶的水之汇合!七十五哩长,五十哩阔,十三呎深的巨盐池,西半球的死海,盛多少万吨的盐!平底船在腥咸的黑波间颠踬前进,沙漠的热风吹来,拂我们满脸满臂的盐花,像为了悲悼什么而刚刚哭过。鼻孔如煽,火辣辣的喉头难咽口水。黑舌黑舌舐过的地方,以手扶舷,立刻黏上薄薄的一层粗盐。无月夜,岸上也无光。四周吮吸有声的是黑波,不可测的黑波黑涛黑波涛,浴几匹轮廓可疑的岛。众人在昏茫中交换忧虑的面容,似乎在说,今夜大概是难以幸免了。不是水鬼,也溺为阴诈的腌鱼。
   那真是一次自虐的死亡航行。想起来,犹有余悸。大分水岭的晕眩之后,沙漠的煎烤之后,是盐池的腌渍之后,才遁入金字塔原始的静谧,安全。从南方进入印第安保护区,一路是空廓廓的平台地。山路渐渐斜下去,视野向前向下作纵深的推移。忽然,我说是忽然,因为在你来得及准备之前,一汪最抒情的蓝便向你车首卷了过来。谁能一口气咽下这么开阔的静呢?下一瞬,十哩的清澄便匍匐在你脚了。停车在阔软如双人床的沙岸上。我们向完整的纯蓝奔去,拨开被高原的太阳晒得又干又松的空气。已然是七月中旬了,湖水却冰得踝骨发痛。遂在水边的凝灰岩上坐下来怔怔地望湖。古代热喷泉的遗迹,多孔如海绵的凝灰岩,像一些笨重的哑谜,散乱成堆地在湖边排成费解的阵图。纯净的阳光照在上面,增加多少阴影的侧面。我们倚坐的一块特别大,玲珑的白珊珊凝结成一具巨型的螺壳,壳缘回旋,我们立在螺中,探出头去,望远处崚嶒的瘦石,僵立成贾可美蒂的画廊,排出参差的小小列屿,迤逦入水,止于一座圆锥形的褐色小峰。那便是金字塔了。
(节选自余光中《咦呵西部》,题目为编者所加)
16.综观全文,金字塔湖具有什么特点?

17.作者描写的是“金字塔湖”,中间插入了“大盐湖泛舟”的一段有什么作用?

18.本文语言独具特色,在文中三个划线句子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

海边,望着浪花张庆和
浪花呀 疾首顿足
使劲拍打岸的胸脯
哦 大海在倾诉
墙皮剥落的石堡,被高岭土死死堵住“嘴巴”和被强盗的利刃砍断“手脚”的岸炮;还有那座仿佛被挖掉眼球正木木地瞪着天空的销烟池。
惨烈的岁月曾经把这里踩得痛不欲生;沉重的历史曾经压得它气喘吁吁……
而林则徐呢?那个身着官服,头戴花翎,面色凝重,右手抚须,一副威严端坐、大义凛然,曾经伟岸在小学课本里的钦差大臣呢?那个屹立在中国思想的至高点上,以变革求新的眼光打量世界的先贤明哲呢?
终于,这一切都实实在在地叠现在了我的眼前。
这就是虎门炮台。
探访这片中国近代史的始源地,祭祀在这里为国殉难的英雄儿女,曾经是我许久的心愿。
仰望着艰前的一簇簇雕像,触模着被战争的牙齿啃噬留下的斑斑伤痕,我的目光不觉抛向了那个浴血拼杀的战场。
虎门的布防,不可谓不周;清军将士,不可谓不勇。然而他们却失败了,败得很惨,数千忠勇无一生还,全部壮烈牺牲在了这里。
长长的虎门炮台弯曲着,宛若一个大大的问号。在问天,在问地,似乎也在问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逝去的人是悲壮的。但那是一个朝代制造的罪恶,是整个中华民族经历的灾难。
在鸦片战争纪念馆里,有一处浓缩的且被现代科技手段再现的战斗场景:火光冲天,炮声隆隆,数千将士正殊死格杀;浓浓硝烟弥漫着,遍地尸体纵横着……
清军将士对那场战争的胜利本是充满希望的,可他们哪里料到,飞舞的大刀怎能抵得过先进的洋枪,热血澎湃的胸膛哪里扛得住牢固的舰盾。正当勇士们期待援兵,准备最后一搏的时候,他们又哪里能想到,那些贪图安逸富贵、苟且偷安、屈膝求和的朝廷奸倭,如何容得下此等刚烈。所以,首先被出卖的正是这些国家忠良。就这样以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英雄气质灌溉养育的一批最优秀的男儿,一个个都倒在了挣扎、绝望之中。
这里的花,无不浸润了烈士的鲜血;这里的叶,无不为他们沉痛哀悼……
浪花呀 疾病首顿足
使劲拍打岸的胸脯
哦 大海在恸哭
是的,从根本上说,杀死他们的,不是英军,也不是美军的坚船利炮,而是清王朝自己。是朝廷里那些吮尽人民骨髓的昏庸的权力持有者,是那个喂养着无数蛀虫的腐朽污浊的社会渊薮和那个极不合理的社会结构。
海潮退去了,长长的虎门炮台弯曲着,岸边走来一群捡拾贝壳的少男少女。他们嬉笑,他们追逐,他们不时地弯腰拾起一枚枚喜悦,或者扬手放飞心中的满足……
这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呀!
浪花呀 疾首顿足
不停地拍打岸的胸脯
那是大海在叩问
是历史在嘱咐……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5期,有删节)
16.理解文中“长长的虎门炮台弯曲着,宛若一个大大的问号”一句,回答问题。
(1)句中“问号”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问”的答案有哪些?

17.请分别从内容、结构和语言三方面分析本文使用的三节诗句的作用。

18.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分析最后一节诗中,“历史在嘱咐”的深刻含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