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 |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
| B.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
| C. |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
| D. |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
|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
|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
| 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 |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
|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 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
| 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 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 A.天行有常 | B.人性本恶 | C.礼法并用 | D.民水君舟 |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 B.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
|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 D.墨家的“兼爱”思想 |
学生子游对孔子前后言论不一提出批评,当时批评孔子的人不少,但是自汉代以后不断为孔子溢美,成为天下第一圣人。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孔子时代人们不把他当圣人看 |
| B.被溢美的孔子不是真实的孔子 |
| C.孔子被不断溢美的过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 |
| D.自孔子诞生起就成了政治符号失去原有的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