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 A. |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
| B. |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
| C. |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
| D. |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
| 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 |
| B.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 |
| C.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 |
| 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
|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
|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
|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
|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 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 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
|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读下表,从表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是()
表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 年代 |
年商税额 |
指数 |
| 995~998年 |
400万贯 |
100 |
| 1004~1008年 |
450万贯 |
113 |
| 1058年 |
700万贯 |
175 |
| 1064~1068年 |
846万贯 |
212 |
| 1077年 |
879万贯 |
220 |
A.商税总额不断增加 B.政府高度重视商业
C.商业已经成为本业 D.商业税率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