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霁(jì)威:息怒。霁:收敛。②严装:装备整齐。③鹞:猛禽。④臂:手臂,这里为动词,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逢上怒甚 或       谒告上冢 尝      
(2)与“而有胆略”中“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B.怒而触不周之山《夸父逐日》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D.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4)这篇文章写了哪两件李世民害怕魏征的事?
(5)看完全文,你觉得李世民是个怎样的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五)【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4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巳,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乙】及陈涉起,沛(沛县)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官名)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崐背(背叛)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借此胁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邦)。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给)沛父老,为陈(陈说)利害。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门迎刘季,立以为沛公。萧、曹等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以应诸侯。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A、吴广爱人() B、乃称公子扶苏、项燕()
C君召诸亡在外者() D、城保刘季()
、下列4组句中划线的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乃樊哙召刘季沛后悔 B.激怒其众沛令欲沛应之
C.今崐背之诛萧、曹 D.陈胜自立将军立以沛公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且/壮士不死/即巳 B.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刘季乃书帛射城上
、陈涉、吴广发动起义,萧何刘季等响应起义,他们各采取什么策略?陈、吴发动起义取得成功、沛令响应起义却遭杀身之祸,原因何在?请分别作简要的分析。


12(五)【阅读经典古文】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4分)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选自《墨子·公输》)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释】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弋(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③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A.邻有舆而欲窃之() B.宋无木(      )
C.景公弋(     )  D.使吾君以鸟之杀人(       )
、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诏吏杀②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B.①汝吾君主鸟而亡之②公输盘我为云梯
C.①邻有短褐欲窃之②以其罪杀之
D.①臣王吏之攻宋也②使吾君鸟之故杀人

、翻译下面各句。
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⑵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理解填空。
同样是为了达到劝谏的目的,【甲】文中墨子采用的是的方法劝说楚王,而【乙】文中晏子则采用的方法来劝说景公,虽然方式都很委婉,但结果不同,从中可以看出楚王是个的人,景公是个的人。
、这两段有关劝谏的选文,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唐睢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下列“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此庸夫之怒也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皆布衣之士也

.下列各组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谓:谓唐睢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B.刺: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若:若士必怒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尝: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②怀怒未发,休祲降天天。
.文中描写秦王从“怫然怒”到“色挠”的脸色变化有何作用?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请揣摩文中画线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指出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以伤先帝之明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指出下面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发少年狂(姑且)  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C.耕于南阳(身体弯曲) 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请自选角度,对“千骑卷平冈”作点简单赏析。
.诵读下面句子,请分别用“/”把句中一处主要停顿标示出来。
①会挽雕弓如满月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写一个即可)。词人苏轼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问题。
①从小丘西行进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系列山水游记《》之一,作者柳宗元文学成就突出,与韩愈、王安石、苏轼等人被称为“”。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悄怆幽()
.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潭中鱼可百头()②犬牙差互()
而从者()④折蛇行
.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和潭中气氛。
.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