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间朝南屋》,完成小题。(共10分)
三间朝南屋
①从我记事起,我就记得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有吃没吃,三间朝南屋”。在没屋的人看来,有三间楼房那是很幸福的了,可是母亲就是讨厌那房子的朝向,她有时会偏激地说,哪怕是一间朝南的也好啊,她恨不得有一天自己能将房子转个向。
②朝南屋冬暖夏凉,而朝西屋则冬冷夏热。夏天家里热得像蒸笼,晚上在外面乘凉到很晚,然后才能回家睡觉。而冬天,那木结构的房子又到处是缝隙,北风呼呼地刮,漫漫长夜,无忧的梦乡常常被寒冷切割。
③我们常常搬了凳子,坐到朝南的阿婆家去晒太阳,看着我家白皑皑的雪,听着阿婆家融化的雪水声,我们就会憧憬起房子——那朝南的三间大瓦房。由于父亲是独子,祖母也就絮叨着一定要我母亲生两个孙子才行,于是家里就成了一人赚钱,七人吃饭。在那个年代,能吃饱穿暖已经算是小康的幸福之家,更别想造房子了。
④后来分田到户,吃已经不成问题,手头也活了起来,母亲的心思也活了,那个造房子的念头又蠢蠢欲动。可是几个孩子的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总不能为了造房子让孩子辍学吧。那个孕育了好多年,刚刚抽出水灵灵小苗的造房梦,便硬生生地被现实又一次掐断了。不过,作为一个爱子如命的母亲,有什么能与孩子的前途比呢?像无数个平凡而无私的父母一样,他们压抑着自己的欲望,完成着孩子的一个个梦想。
⑤再往后,父亲与人合伙办了一个小厂,母亲在家干山上田间的活计,终于有了一些积蓄。看着村里一些人造起了房子,造三间朝南屋的念头又像三月的青草,眨眼间茂密成一片。父亲去村里申请了盖房的基地,又经过大队允许,砍伐了自家地里的树,终于把造房子的木料准备齐了,甚至连做吊顶的东西也都准备好了。可是地基打好了,却没了钱,由于厂里生意不好,大家散伙了。父亲没了工作,年纪又大,不要说造房子,就连生活也成了问题。
⑥辛辛苦苦搞成的三间朝南屋的地基,却成了晒场,这成了村里人的笑柄:“看来这三间地基又要荒了,想造房子,哪有那么容易啊,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这地基早晚成拉狗屎的荒地。”有的人还飘飘然地到我家来,说:“你反正也造不起,卖掉这个地基算了。”面对别人的嘲讽,父亲傻傻地在那儿犹豫,母亲却忽然笑着对来人说:“我明天就去上山砍茅草,盖三间茅草屋,省得你们惦记着我这三间朝南房的地基。”
⑦造三间屋,为什么总是这么难呢?为什么愿望总是一次次落空啊?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久,我们家有了转机。
⑧那时候,村里也给我家分了一块山地做自留山,母亲想起靠山吃山的古话,于是开始挖山种竹。经过精心侍弄,我们家成了地道的笋农。冬天卖冬笋,初春卖雷笋,接着卖毛笋,还可以卖毛竹。开始是自己挑到城里卖。后来一些小贩知道我家的笋特别好吃,能卖上好价格,就纷至沓来,争相抢购,有些还在头年就付点定金,说明年还要。竹笋生意让我们家开始富裕起来。
⑨没过两年,母亲就把一辈子都想盖三间朝南的屋子的愿望实现了。这三间朝南的二层小楼,房间宽敞明亮,墙面粉刷一新。家里置办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父亲还在院子里种上了各种花草树木。看着这个三间朝南的二层小楼,母亲真是越看越欢喜。
⑩坐在宽阔的院子里乘凉,母亲常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么好的房子怎么就是我家呢?这么多年的愿望怎么一下就实现了呢?朝南的房子怎么就这么舒服呢?儿子都考进了大学,子女们也都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这古往今来的好时光咋就让我遇上了呢?
11一个三间朝南房子的实现,经常让母亲在睡梦中笑醒。阅读③—⑤段,将父母无法建成三间朝南屋的原因补充完整。
原因:①
原因:②几个孩子的学费开支不小,造房压力大。
原因:③ 第④段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试从修辞方法和词语运用两个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内容及作用的理解。(不超过150个字)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①罗大地是一个好学生,勤奋,踏实。老师们讲题时,总会多看他两眼,同学们也喜欢他。老师们经常跟他说:“大地,我看看你的白马题。”白马题,就是那种有挑战性的难题,爱学习的同学特别喜欢做。同学们为了多跟大地聊上几句,课间也常跑到他桌前请教。
②大地在座位上坐着,总是直直的身子,不慌不忙,一副淡定的模样应对老师的关心和同学们的请教。
③春日和煦的阳光爬上教室铝合金窗台,透过玻璃,毫不吝啬地洒到大地两三寸长黑黑的头发上。大地抬头看黑板,阳光灿烂地伏在他脸上,白皙的皮肤,饱满的额头,英气的剑眉,在阳光的照耀下,这名少年显得特别帅气。
④学校举行班级文化建设比赛期间,班里换了个年轻的女班主任,她个子不高,有一双大眼睛。新班主任平常很喜欢花草,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时,自掏腰包买了一堆花花草草装点教室。讲台放一盆多肉,几处窗台有吊兰、玉树、虎皮兰、长寿花等,每一盆花都安排专人管理。新班主任把教室打扮得像花园,手里还剩一盆对对红,眼看没地方搁,又陡然发现罗大地旁的饮水机处还有空间。她托着这盆刚冒出黄绿芽的对对红,对大地说:“罗大地,这盆,你负责了啊!”
⑤大地很意外,以前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他一般只负责学习,很少被安排其他活儿,一时竟愣住了。班里同学此时真诚地异口同声道:“老师,他是学霸,不负责这个!”新班主任向同学们摆摆手,示意大伙安静,然后看着直愣愣的大地,微笑着说:“这是对对红,多浇水,如果养得好,开出的花会特别美。可以吗?”
⑥大地接过花盆,心里涌进一束温暖的光,似乎找回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
⑦大地依然是一副淡定的模样,只是在课间时,他很少像先前那样久坐,而是多次去给他负责的花浇水。
⑧大雪纷飞的日子,教室内暖气充足,温暖如春。大地负责的那盆对对红,,早已长出一片片流油般的绿叶。叶片都是两侧对生,先端渐尖,如一柄柄出鞘的青剑,亦如大地那一对好看的剑眉。两叶中间也长出了高接不一肥粗直溜的茎。离考试还有三周的时候,大地于某个课间拾绿叶擦拭灰尘时,发现那些茎顶端竟都一左一右鼓出了大花苞。大地的身体里瞬间灌入一股热流,心里充满期待。
⑨可突然有一天,大地没来学校。同学们在上午第一节课一上课就发现了,然后议论纷纷,“大地怎么没来上课?”“罗大地怎么没来?”有几个胆大的,按捺不住,跑去问班主任,得到的答复是:“哦,罗大地请病假一天。”“哎,吓死我了,还以为罗大地又转学了呢,他那么优秀!”
⑩原来大地受伤了。他躺在家里那张高低床的下铺上,这原本是他弟弟小地的床。大地右胳膊裹着臃肿的纱布,身体依旧笔直,左手举着一本书,淡定地看着。小地躺在上铺,略有惋惜地说:“哥,今天一天的课程我得落下了。”“不着急,你先看我昨天的笔记,我有课表,等我看完这本书再给你讲今天的,很快。”罗妈在厨房撕大白菜、泡粉条,听见哥俩对话,赶紧探出半个身子:“小地,让你哥休息!大地,你也别看了,眯会儿。”
⑪罗父挤进哥俩的房间,头顶险些碰到那根旧灯管,房间有那么一会儿暗了下来。“大地,以后得注意!公交车上已有人去制止醉汉,为啥你还要去逞强,现在可倒好……小地,你下来活动活动,今天化验单上的尿蛋白降了,大夫说这两个礼拜先不用去医院……”
⑫罗父走后,大地忽然想起什么,赶紧小声地对小地说:“有了,明天你去上课!”小地兴奋地爬起来,把头向下吊着:“可以么?”“没问题,我会的你都会。记住,少说话,还有……那一盆对对红,回来告诉我开花没……”大地胸有成竹地对小地嘱咐着。
⑬放学了,罗父罗母还在工地上紧张地忙碌着。这些年来,他们已记不清换了多少个工地,转了多少个城市。小地书包没放下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地:“开了,开了!开得真大,红艳艳的,有六对,像大喇叭!”
⑭大地激动地丢开手中的书,从床上腾地坐直。
⑮“哥,明天我还想去。”
⑯“行。这事得告诉班主任,还有爸妈。”
⑰“你说呢?”
⑱……
⑲大地和小地是双生子。小地因先天性肾病,已休学一年有余。
(选自《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22年2月,有删改,作者高火花)
(1)罗大地是好学生,他具有哪些良好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为什么大地接过花盆时,心里会涌进一束温暖的光,似乎找回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
(3)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何作用?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题目,你认为下列两个题目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说明选择的理由。
题目一:对对红 题目二:兄弟情
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国家速滑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有着绚丽、通透的外观。外墙面由低到高盘旋成22条飘逸的丝带,就像运动员在冰上划过的痕迹,因此又得昵称“冰丝带”。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冰丝带”独特的魅力吧!
②国家速滑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屋面的索网采用国产高钒密闭索,索网结构平面投影尺寸约198米×124米。研发者首创了复杂张力结构综合形态分析方法,用钢量约为传统屋顶的1/4.这是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内国家级大型场馆中首次成功应用。
③国家速滑馆的幕墙是场馆的一大亮点,外立面二层以上为高工艺曲面幕墙系统,由3360块玻璃单元组成。幕墙玻璃面板采用半钢化双超白双银低辐射双夹胶中空玻璃,每块曲面玻璃尺寸、弧度都不相同。3360块独立的曲面玻璃通过机械配合,严丝合缝地嵌入160根S形钢龙骨打造的框架中。
④国家速滑馆采用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采用这项技术,环保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使用相同数量的传统制冷剂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制冷剂碳排放量的3985倍。二氧化碳制冷的ODP(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二氧化碳制冷产生的余热回收后提供的70摄氏度热水可用于生活热水和除湿再生等。
⑤与既有体育场馆在硬件运行维护、防疫管理等领域增加技术设备体现“智慧化”不同,国家速滑馆将场馆打造为拥有“超级大脑”的智慧化场馆,“智慧化”成为覆盖工程建设、赛事保障、赛后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核心关键词。“超级大脑”已接入36个系统,近10万点实时教据。“超级大脑”作为神经中枢系统连接着速滑馆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常见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动力系统、运动系统。在“超级大脑”的加持下,国家速滑馆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感觉、会呼吸、有记忆、会思考。
(摘编自2021.12.29央视新闻频道)
材料二:
①物质存在三种不同的相态:气相、液相以及固相。而超临界状态则是气液两相的分界线消失的一种特殊状态。当物质处于超临界状态时,它同时存在液休和气体的性质,也因此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国家速滑馆正是应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达到了绿色制冰的目的。在这个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是怎样直冷制冰的呢?
②二氧化碳气体被吸入压缩机,经过机械压缩后跨越临界点成为了高温、高压的超临界液体;高温二氧化碳流体被送入热回收器,流过被冷水包裹的管道逐级降温后最终跌下临界温度成为液态;通过节流阀膨胀后,液态二氧化碳的温度大幅度降低到-20℃;液态低温二氧化碳经过液体循环泵被均匀输送到埋设在场馆冰面之下的蒸发盘管中,通过蒸发给冰面提供所需的低温。经过研究人员测算,国家速滑馆的二氧化碳制冰系统每年可以节省约180万度电。
(摘编自2022.02.02观察者网)
(1) 国家速滑馆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哪四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 材料一中划线句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 根据材料二,请分条概括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的四个步骤,每条不超过15字。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阅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滋养精神最有效的方式,然而阅读也有“深”“浅”之分。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式,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为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这种阅读方式如今广为流行。
深阅读是指对有价值的作品进行反复揣摩、深刻思考的阅读,如沉浸在一部纸质经典书中的阅读。深阅读的过程既是汲取知识的过程,也是质疑、探究,形成更深层价值取向、实现精神跨越的过程。
(摘编自百度百科,有改动)
【材料二】
[注]数字化阅读方式有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数据来源于《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和《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今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阅读方式之一。究其原因,一是人们运用数字阅读工具,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问获取大量信息,方便快捷。二是由于浅阅读负载的文本信息集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于一体,视觉图像脱离了高度抽象的文字编码,人们不需要解码,直接经由视觉感受就可以完成。三是浅阅读不再受阅读者自身语言文字水平及相关文化知识的限制,只需具备一般的视觉感知能力即可,轻松愉快。
浅阅读多是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的阅读,这种浅显化、碎片化的阅读,导致读者语言运用能力弱化,知识难成系统。浅阅读中,读者只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量地占有信息。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心态,使读者对外来信息只简单接受,缺乏主动积极的思考,浅尝辄止。同时数字阅读中各种各样的链接和音像让青少年很难养成集中精力阅读的习惯,弱化了他们的专注力和阅读理解力。浅阅读一旦成为习惯,必导致思考力和文化感受力的萎缩。
(根据王晓敏《数字语境下“浅阅读”利与弊的辨析》等文章改编)
【材料三】
著名心理学家内尔发现,当读者进行深阅读时,阅读速度会变慢。这使得读者能通过反思、分析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从而丰富阅读的内容,看到文字背后的思想意蕴。这是一种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体会的阅读。当然深阅读不等于慢阅读。阅读程度的深浅跟阅读速度的快慢没有必然的联系,要看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有思维的深度加工。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本书,只要在阅读中思考深,或者感悟深,都是深阅读。
没有深阅读,阅读的很多内容就会成为过眼云烟。只有深入思考,深度挖掘,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也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深阅读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比起浅阅读来是呈几何增长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和一部分人的浮躁情绪,让深阅读变得困难。
怎样才能深阅读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寻找关联
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联想,从本书的其他章节或者其他书籍里面,寻找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二、纵向挖掘
遇到一些重要或难以理解的知识,我们要去深度挖掘它背后的原理和背景知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知识融会贯通。
三、精准转化
在真正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后,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整理和讲述。这是一个对书本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和整理,然后重新阐述的过程。当你进入这样一个过程的时候,你就迈进了深阅读的门槛。
四、圈画批注
在阅读中带着问题思考,把问题或内在的理解感悟转化成文字。通过思维导图、文字批注等方法,来实现你与所读材料的互动,让阅读向纵深行进。
其实,阅读的“深”与“浅”可以并行不悖。鲁迅主张读书既要“泛览”“多翻”又要“专精”“读活”。书海无涯,采用何种方式阅读最终取决于个人的阅读能力及阅读目的。
(根据叶峰《阅读的正餐与快餐——深浅阅读的利弊分析》等文章改编)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剧增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但没有改变人们的阅读内容和阅读介质。 |
B. |
2019~2021年,国民图书阅读率逐年增加,说明深阅读的人数逐年增加,浅阅读的人数逐年减少。 |
C. |
利用数字化阅读工具进行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 |
D. |
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的阅读是一种浅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追求快速获取大量信息,容易浅尝辄止。 |
(2)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分析“浅阅读”流行的原因。
(3)有人认为纸质阅读就是深阅读,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根据材料三阐明理由。
(4)请你根据材料三,为小渝解决阅读困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回家过年
刘洪文
①过了腊月二十三,家里便有了年味儿。
②在厨房蒸馒头的母亲,揭开锅盖高兴地说到:“馒头笑了。”我没看出来,就问她怎么笑的。母亲说:“就是馒头开口了,过年了,讨个吉利,所以要说笑了才行。”
③我前窜后跳的,看什么都好玩。邻居家孩子的纸灯笼做好了,是用高粱秸扎成的,外面糊了红纸,还贴了一个倒着的“福”字。我羡幕极了,央求父亲给我也做一个,留到年三十晚上出去捡鞭炮。父亲手太笨,只能用老套路,拿一个空罐头瓶,里面用蜡油粘上一截蜡烛,再在瓶口绑一根电线,一个灯笼就做成了。
④关于年的记忆,我总是停留在小时候。而今,我已经有三年没回家过年了,不为别的,只想给自己争一口气。父亲的咆哮声依旧在我的耳边回响。
⑤“你要是有点能耐,就干出个人样来给我看,别整天窝在家里,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谈什么理想?”
⑥我也急了:“好歹我也是个大学生,我就不信了,我要是不混出个人样来,就不再回来见你!”毕业那年,我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整天在家和一帮狐朋狗友混在一起。父亲实在看不下去,和我大吵了一架。
⑦我一赌气离开家,想来已三年有余。
⑧三年里,我孤身一人,漂泊异乡,尝尽冷暖,对家倍感思念,可我放不下可怜的尊严。
⑨我当过保安,做过泥瓦匠,卖过保险,做过推销……可我离那个誓言里的“人样”,依旧遥远。三年来,我除了买两部手机,一部寄给家里,一部自己用,以方便和家里联系外,几乎一无所有。
⑩而那部手机除了发发短信,几乎很少打电话。我必须节省钱交房租,买赖以生存的食物。
⑪我也许真的就如父亲所说,是个没用的东西!看看身边的同学有的当老板,有的考进好单位,人家的父母春风满面,而我的父母只有长吁短叹。
⑫今年我决定回去,尽管我依旧没个“人样”。大年二十六,我发短信给家里,说了要回家过年。
⑬次日早起,我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和老板告了假,拖着长长的拉杆箱朝车站方向走去。路面结了厚厚的冰,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村边可以溜冰的水塘。
⑭长途客车终于来了,我跺了跺冻僵的脚,上了车。
⑮车里面很暖,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回家的幸福,让我感觉到这次回家还是值得的,尽管我依旧一无所有,尽管我还是孤身一人。
⑯几个小时的车程,很快过去了,正当我昏昏欲睡时,乘务员喊:“小榆树车站到了。”
⑰我忙提了行李下车。没想到父母早等在马路边。他们看到我赶紧迎过来接我手里的东西,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⑱父亲的背明显驼了很多,鬓边也多了白发。他不再和我怄气,而是不住地向我问这问那。
⑲所谓车站,不过是钉在树上的破旧木板,用墨汁写着站名而已,光秃秃的没个避风的地方。我问母亲冷不冷,她兴奋地摇头:“你回来了,就不觉得冷了!”
⑳回家路上,不时有人打招呼:“儿子回来了,高兴了吧?”母亲不住地应着:“高兴,高兴!”
㉑到家后,父母忙着生火做饭。我闲着没事,翻看父亲的手机,奇怪的是,我昨晚上发的短信居然未读,再往前翻,所有短信都未读。我忙问父亲这是咋回事儿?
㉒“他根本就不会用!就能接打个电话!”母亲抢着说。
㉓“那往年呢?”我焦急地问。
㉔“还不都一样。”母亲唠叨着。
㉕我的泪水流了下来……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你班准备将上面的小说拍成微电影,参加学校艺术节展评。你作为导演,需要完成下列任务。
【导演说戏】
(1)你需要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把下图中对小说内容的概括补充完整,让演员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为帮助演员把握人物情感,你需要对下面句子的意蕴进行分析。
你回来了,就不觉得冷了!
【电影拍摄】
(3)在拍摄第④段“而今,我已经有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和第⑫段“今年我决定回去”的内容时,你将儿时过年的情景、离家及三年异乡生活的镜头交错拍摄,请说说这样拍摄的好处。
(4)小说中常常留有空白,拍摄时需要将它补充出来。你认为在小说结尾处,应补上什么样的镜头来解释我流泪的原因,请把这处空白描绘出来。
【观影互动】
(5)电影播出后,同学们对文中的“我”没有混出人样,就三年不回家过年的行为产生了争议。对此,你怎么看?
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着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十七岁时谈恋爱,写情书,他瞎出主意。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他那时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拼音,好给他写回信。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
⑥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可以“没大没小”。
⑦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选自《文学精读·汪曾褀》有删减)
(1)文章围绕我的父亲写了哪些事?
(2)“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子“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4)结合本文,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