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民主政权应当在政策上和阶级实质上,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即一切拥护抗日统一战线、不投降、不反共、不倒退的人都应当吸收其代表加入政权……而是以工农小资产阶级为主,同时又不拒绝进步的中产阶级分子及进步士绅参加的政权。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在(政权)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毛泽东(1940年)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十一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第十二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政权建设的原则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包含的基本原则和精神。1954年宪法在新中国政治建设中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毛泽东思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回答:
①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③郑观应认为中国要富强应从什么方面入手?依其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简述理由。

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苏联)和民主革命胜利后初期的中国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两国革命胜利之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异同点。
(2)分别指出苏维埃国家(苏俄、苏联)与中国对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政策以及在基本做法方面的差异。
(3)试从两国革命性质的角度说明形成其基本做法差异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粮食立即无条件地送给粮食的收集中心。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负担的国家义务,交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交换工业品和农产品。——以上选自《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使采取的特殊“战时共产主义”到进行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一种过渡形式。而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又是以带有小农在居民中占优势造成的特点和社会主义进到共产主义的一种过渡形式。
材料四既然无产阶级紧紧掌握着政权,紧紧掌握着运输业和大工业,这里也就没有什么使无产阶级可怕的地方。
——以上引自列宁《论粮食税》
请回答:
(1)材料一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材料三说明其实施的历史原因。
(2)为解决材料一措施实施后带来的问题,材料二又提出了什么措施?
(3)有人认为从材料一的措施转向材料二的措施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4)上述措施的转变,体现了俄国无产阶级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二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
“燔史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个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回答:(1)根据材料一,扼要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2)历史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二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煮酒论史)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三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百年接力留学潮》
回答:(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带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