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
B.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
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指出:“理学……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 |
B.开始融合阴阳、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
C.吸收佛教与道教思想,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凸显了人性的尊严 |
佛教主张出家,这明显有悖于儒家的孝亲伦理思想,但东晋高僧慧远却说:“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A.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 B.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本土化的趋势 |
C.儒、佛两家思想相互对立 | D.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
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儒、墨、道、法究竟谁是谁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社会现实 | B.人与社会的和谐 |
C.人的生命 | D.人与自然的和谐 |
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和孔子一样倍受尊崇,但事实并非如此,孟子却好象被忽略了。原因是孟子的思想:
A.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 | B.提出了“仁政”学说 |
C.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 D.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 |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这一主张属于:
A.道家 | B.法家 | C.儒家 | D.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