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过三个阶段,而在第二阶段的后期,又有九品中正制度出现。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若以此衡量,则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①世官制阶段 ②察举制阶段前期 ③九品中正制时期 ④科举制阶段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④③②① | D.④②③① |
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 、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
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 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 B.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
C.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营方式 |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 |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诏:“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则谏。”这是为了
A.提高行政效率 | B.强化君主专制 |
C.监察官员行为 | D.防止决策失误 |
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弊。汉高祖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穀、絺、纻、罽,操兵,乘骑马。”汉文帝及臣僚晃错等人均提倡“孝悌力田”、“贵粟贱商”。这表明
A.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 B.抑商是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选择 |
C.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 | D.重农抑商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
《三国志•魏书》中说:“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这表明
A.刺史实为地方行政长官 | B.刺史不再行使监察职能 |
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放松 | D.古代政治制度趋于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