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党史上,曾有过三次大的工作重心转移,每次转移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曾在一次会议中强调,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座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切老解放区,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下列对该讲话出台的背景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 B.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
|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D.“文化大革命”有结束 |
某位中国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做出了如下评述:“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位学者主要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 A.容易造成集体暴政 | B.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
| C.是一种颇为原始的间接民主 | D.捍卫了真理,伸张了正义 |
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00 |
||
| 国家定价 |
国家指导价 |
市场调节价 |
|
| 1978 |
97 |
3 |
|
| 1985 |
47 |
19 |
34 |
| 1990 |
30 |
25 |
45 |
| 2006 |
4.63 |
95.37 |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广大人民的愿望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军观摩组成员谢伟思说道:“中国战后的最大需要,就是发展经济,但中国缺乏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的资本主义基础。希望美国能和中共进行经济合作。”这表明
| A.毛泽东考虑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 B.毛泽东意识到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 C.毛泽东希望中国能得到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
| D.毛泽东表达了战后中共和美国进行经济合作的设想 |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这里“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主要表现在
| A.提出三民主义 |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C.提出三大政策 | D.领导护法运动 |
林则徐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
| A.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 B.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非常深刻 |
| C.认为中国有能力战胜英国 | D.认识到中国军事武器和技术的落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