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商周遗址中出土了青铜农具,说明当时农业中普遍使用青铜工具 |
B.1841年-1903年清朝关税在总税收中所占比例从11%增至32%,说明清朝财政收入的结构发生变化 |
C.阿里仿效欧洲国家建立了行政机构,表明埃及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
D.赫鲁晓夫时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说明苏联工农业比例失调问题得到了解决 |
洛克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这句话的本质意思是()
A.自由和法律是分不开的 |
B.只有实行法治,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
C.法律为保护人权而设立 |
D.依法限制政府的权力,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
康梁维新变法得到哪些人的支持( )
A.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
B.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 |
C.买办阶级、地主阶级 |
D.知识分子、外国朋友 |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
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
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 |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梁启超此语中的“大梦之唤醒”是指()
A.义和团运动粉碎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阴谋 |
B.光绪皇帝任用维新派成员变法图强 |
C.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 |
D.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潮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