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
|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
由图l到图2反映了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导致人们认识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 | B.文化知识提高 |
| C.文艺复兴兴起 | D.新航路的开辟 |
有学者认为,“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该学者所研究的“制度”在实行之初
| A.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 B.导致重文轻武风尚的形成 |
| C.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 D.加剧了官僚的腐化和堕落 |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
奥利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 “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
| A.西周 | B.秦朝 | C.唐朝 | D.清朝 |
《全球通史》这样描述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材料所描述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应是
| A.夏 | B.商 | C.周 | D.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