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要测量一个由均匀新材料制成的圆柱体的电阻率,部分步骤如下:
(1)分别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测量圆柱体的长度和直径,某次测量的示数分别如图甲、乙所示,长度为 mm,直径为 mm。
(2)选用多用电表的电阻“×1”挡,按正确的操作步骤测此圆柱体的电阻,表盘的示数如图所示,则该电阻的阻值约为 ;
(3)为更精确地测量其电阻,可供选择的器材如下:
电流表A1(量程300mA,内阻约为2);
电流表A2(量程l50mA,内阻约为10);
电压表V1量程lV,内阻1000
);
电压表V2(量程l5V,内阻约为3000);
定值电阻=1000
;
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5
);
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l000
);
电源(电动势约为4V,内阻
约为1
);
开关,导线若干。
为了使测量尽量准确,测量时电表读数不得小于其量程的1/3,电压表应选 ,电流表应选 ,滑动变阻器应选 。(均填器材代号)
根据你选择的器材,请在图丙所示的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
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记录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仪器,在用打点计时器来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时,某同学从打出的纸带中选出A、B、C、D四个计数点,如图所示,测出AB=4.6cm,BC=5.8cm,CD=7.0cm,若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则打B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大小约为m/s,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_m/s2。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实验中,小车拖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从中确定五个记数点,每相邻两个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1s,用米尺测量出的数据如图所示。则小车在C点的速度VC = m/s,小车运动的平均加速度a = m/s2.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在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作用力和质量”三个物理量的关系时,我们用实验研究了小车“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和作用力的关系”;又研究了“在作用力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是( )
A.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 | B.控制变量法 | C.等效替代法 | D.类比法 |
研究作用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装砂的小桶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
B.每次改变小车质量时,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
D.在小车中增减砝码,应使小车和砝码的质量远大于砂和小桶的总质量 |
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标明0、l、2、3、4……,量得0与 1两点间距离x1=30mm,1与2两点间距离x2=36mm,2与3两点间距离x3="42mm" ,3与4两点间的距离x4=48mm,则小车在打计数点2时的瞬时速度为_____ m/s,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m/s2。
某同学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和拉力F的数据如右表所示:(小车质量保持不变)
F/N |
0.20 |
0.30 |
0.40 |
0.50 |
0.60 |
a/m·s-2 |
0.10 |
0.20 |
0.28 |
0.40 |
0.52 |
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图上作出a-F图象.
②.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中的力F理论上指,而实验中却用表示。(选填字母符号)
A.砂和砂桶的重力 B.绳对小车的拉力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得到一条如图所示的纸带,按时间顺序取O、1、2、3、4、5、6都为共7个记数点。0到6每相邻两记数点间各有四个打印点未画出,测得相邻计数点的距离依次为S1=1.40cm,S2=1.90cm,S3=2.38cm,S4=2.88cm,S5=3.39cm,S6=3.87cm。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 V1= m/s,
V2=m/s,V3=m/s,V4=m/s,V5=m/s. 在图中作出速度-时间图像,并由图像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m/s2.
现要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物理规律。给定的器材如下:一倾角可以调节的长斜面(如图)、小车、计时器一个、米尺。填入适当的公式或文字,完善以下实验步骤(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
① 小车自斜面上方一固定点A1从静止开始下滑至斜面底端A2,记下所用的时间
② 用米尺测量A1与A2之间的距离s,则小车的加速度____________。
③ 用米尺测量A1相对于A2的高h。设小车所受重力为mg,则小车所受的合外力F=________。
④改变_________________仍从A1释放到A2,重复上述测量。
⑤ 以h为横坐标,为纵坐标,根据实验数据作用作图。如能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可以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