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
——《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苏联外交策略的实质。(4分)
材料二 杜鲁门说:“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世界近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争霸的原因。(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军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兵力分布情况表:
战争爆发时 |
1942年 |
日本投降时 |
||||
中国 战场 |
太平洋战场 |
东南亚 |
中国战场 |
太平洋 印度洋 |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
东南亚 太平洋 |
37个 师团 |
10个 师团 |
7个 师团 |
37个 师团 |
15个 师团 |
111万 多人 |
不到10.9 万人 |
材料二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这样吗?”
材料三
中国 |
美国 |
英国 |
||
伤亡 |
直接经济损失 |
间接经济损失 |
死亡 |
死亡 |
3500万人 |
620亿美元 |
5000多亿美元 |
40.5万人 |
37.5万人 |
材料四抗战中,四川(含重庆)先后接纳和安置了国民政府和各类机关约57个,迁川工矿企业约700家,高校48所,随行人员近4万人,至于难民多得无法统计;当时四川人口约7000万,八年抗战共征兵近300万人,为全国各省之冠!据国民政府的统计,抗战中川军伤亡人数为全国的2/10……八年抗战,国家总支出1.4万多亿元(法币),四川负担了1/3,还不包括四川抗日献金运动募捐的5亿。
《新华日报》发表《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盛赞四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
材料五我三大国因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侵略,三国决不会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日本亦将被逐出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中美英《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材料六 2012年9月14日,中国国家图书馆经过整理,首次公布了一批馆藏古籍文献,这些历史文献中关于钓鱼岛的种种记载表明,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不容置疑。
(1)其中最重要的一本书《使琉球录》,是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陈侃是明嘉靖13年(也就是1534年)出使琉球(现日本冲绳县——摘编者注)册封的正使,副使为高澄。陈侃回国后著书《使琉球录》,是现存最早记载中国与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国官方文件。书中明确记载了“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国家图书馆研究员黄润华解释说:“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琉球人认为过了钓鱼岛列岛,到了古米山(又称姑米山,即现在冲绳的久米岛)后才算回到国家,而钓鱼岛则毫无疑问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日本最早记载钓鱼岛的文献是1785年日本仙台学者林子平所著《三国通览图说》,晚于《使琉球录》近两百年。
(2)历史上的中外地图、文献也证明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如:1863年,清朝绘制《大清壹统舆图》。1785年,日本林子平绘制《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1876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大日本全图》。1873年,日本出版《琉球诸岛全图》。1875年,日本出版《府县改正大日本全图》。1877年,日本出版《冲绳志》,其中绘有冲绳地图。1767年,法国人、耶稣会士蒋有仁绘制《坤舆全图》。1811年,英国出版《最新中国地图》。1877年,英国海军编《中国东南沿海自香港至辽东湾海图》。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著《钓鱼岛:历史与主权》《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历史和归属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2012年9月16 日《华西都市报》第15版、18日第3版
材料七有人认为,日本是一个十分势利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上一贯崇拜强者,蔑视弱者,采取“与强者为伍”的外交战略。当今中日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还不够强大,日本还不服中国。面对一个正在走向强大、又不够强大的中国,美日在对华政策上将拥有共同的利害,日本会倾向于“联合美国来牵制中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举一例)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役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该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三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4)结合材料四说明四川在抗战中的贡献。
(5)根据材料五,简要指出中、美、英三国制止日本侵略的具体目标。
(6)材料六中的两则材料都充分证明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两则材料相比,哪一则材料更具有说服力?为什么?
(7)根据材料七,如果说当今中日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还不够强大,日本还不服中国”,那么你认为我们要使日本右翼分子收敛其嚣张气焰的根本办法是什么?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图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图二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三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外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这场战争…… 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五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榖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请回答: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主体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2)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材料三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表现。
(5)在材料五中,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说明理由。
(6)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16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灭六国后,赢政自称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摘自1911年11月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
材料三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赢政创立的政治制度,并概述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政治体制的构建上,孙中山颁布的《临时约法》是如何体现“效法美国”主张的?(2分)
(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4分)“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4)材料四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通过哪些具体内容来体现的?(3分)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图一、欧洲共同体总部大厦图二、《欧洲联盟条约》生效
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
(2)材料二中图一形成的原因有那些?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指出二战后欧洲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的标志,并简要概括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基本状况。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三中“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有哪些?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演变。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政策,取得了重大外交成果。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应对“二战”后两极分化的世界格局,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2)中国外交在20世纪七十年代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3)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中国威胁论”在某些国家甚嚣尘上。试结合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评论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