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表1  1820年,荷兰、英国、美国等国人口从事三大产业分布状况统计表

 
荷兰
英国
美国
农业
43%
37%
70%
工业
26%
33%
15%
服务业
31%
30%
15%

 
资料来源: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表2  1950-1984年英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及比重(万人,%)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1950
126.2
5.6
1140
50.6
987.7
43.8
1960
106.2
4.4
1174.9
48.6
1136.2
47
1970
45.4
2.1
1024.7
46.6
1129.3
51.3
1980
36.1
1.6
891.8
39.4
1336
59
1984
34
1.6
712.9
33.7
1368.5
64.7

 
资料来源: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
表3  1990-2001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三大产业构成(%)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
1.9
35.0
63.1
1991
1.8
32.8
65.4
1992
1.9
31.8
66.3
1993
1.8
31.4
66.8
1994
1.8
31.6
66.6
1995
1.9
31.7
66.4
1996
1.8
31.5
66.7
1999
1.5
26.3
61.2
2000
1.5
25.9
61.6
2001
1.0
27.4
71.6

 
资料来源: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1)根据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表1中三国产业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表2,指出英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根据表3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日本的对外扩张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后期,社会文化不要求“人人圣贤”,而要“人人世乐”,功名利禄的渴求不再占生活第一位,都市人一般“兰膏明烛”“二八递代”,即喝酒聚会,谈情说爱;知识分子则收藏,琴棋书画会友,或邀友畅游。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取代以“导奢导淫”之风,礼拜金钱之风,商人社会地位相应提高。“好色”,“好货”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可以说是市民文化对封建伦常的全面威胁。明以后,市民文学取代士大夫文学,占主导地位。《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杰出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市民文化痕迹。
材料二两类人不能听明曲,一类是指点江山、慷慨激昂的人,听了就会融化了那虚无缥缈的“江山”,回归到真实与温馨的“屋檐”;另一类是喜欢经史子集的人,听了就会不爱孔子爱妻子,不敬圣人敬爱人。
材料三汤显祖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和欧洲人文主义者相似的思想,即用自然的人、人性反对封建的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和男女平等。他们所代表的都是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为市民阶层进一步解放精神枷锁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文艺复兴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前奏曲。
材料四与其说满洲骑士用马刀斩断了文艺复兴的美好前途,不如说是强大的封建势力和恶劣的社会环境致使中国的文艺复兴胎死腹中。
满清入关使思想界断送了儒学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相结合产生新型文化的最后机会。它用铁血摧残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倒退。之后大兴文字狱,理学成了碰不得的理教。空前强化了这种腐朽没落的封建意识和制度,如西方蛮族入侵后的欧洲中世纪一样把中国带入了黑暗。
请回答:
(1)据材料归纳明代市民文化高涨的主要表现,分析原因。
(2)欧洲人文主义者起而反对封建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的背景与中国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分析中国明代市民文化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层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1)依据材料一回答,人们(南北朝时期)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说明依据。
材料二:“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音慧,意为小棺材)。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林纾《畏庐琐记》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
材料三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
宋代
明代
51人
267人
36000人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3)依据材料三,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4)依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评价儒家思想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序》
(1)材料一中魏源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魏源对“夷”有何认识?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一一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说明其主要内容。与魏源相比,梁启超、康有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材料四: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陈独秀《敬告青年》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提出了什么主张?为此他倡导和发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请指出这场运动的名称。
材料五: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例《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4)李大钊这篇文章宣传的是什么事件?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什么主张?
(5)综合以上材料,请对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趋势作简要说明。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2)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
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3)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5)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1)材料一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3分)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3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这一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这一主张对儒学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材料四: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4)依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内容。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学的关系怎样?
材料五: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5)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