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I、II反应在一定条件节焓变及平衡常数如下:
(1)用△Hl、△H2表示反应4H2(g)+2SO2(g)S2(g)+4H2O(g)的△H
(2)回答下列反应(Ⅰ)的相关问题:
①温度为T1,在1L恒容容器中加入1.8mol H2、1.2mol S2, 10min时反应达到平衡。测得10min V(H2S)=0.08 mol·L-1·min-l,则该条件下的平衡常数为 L·mo1-l,若此时再向容器中充H2、S2、H2S各0.8mol,则平衡移动方向为 (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
②温度为T2时T2>T1),在1L恒容容器中也加入1.8mol H2、1.2mol S2,建立平衡时测得S2的转化率为25%,据此判断△H1 0(填“>”或“<”),与T1时相比,平衡常数K1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常温下,用SO2与NaOH溶液反应可得到NaHSO3、Na2SO3等。
①已知Na2SO3水溶液显碱性,原因是 (写出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该溶液中,[Na+] 2[ SO]+ [HSO
](填“>”、“<”或“=”)。
②在某NaHSO3、Na2SO3混合溶液中HSO、SO
物质的量分数随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部分):根据图示,求SO
的水解平衡常数= mol·L-1.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转化成生成物,必然发生能量的变化。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 |
B.放热反应发生时不一定要加热,但吸热反应必须要加热才能发生 |
C.钢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负极反应都为Fe—2e一= Fe2+ |
D.CaCO3(s) =" CaO(s)" + CO2(g) ΔH=" +" 178.5 KJ·mol-1的意义是表示1mol CaCO3完全分解生成1mol CaO和1mol CO2气体要放出178.5 KJ的热量 |
(2)101 kPa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已知:①a=1127;②b=1219
则:1molN2和3molH2参与反应生成2molNH3(填“吸收”或“放出”)热量KJ。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⑧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在以上元素的原子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填元素符号)。
(2)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3)①、④、⑤中的某些元素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写出两种化合物的电子式、。
(4)W是第四周期与④同主族的元素。据此推测W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最高正化合价为+6价 | B.气态氢化物比H2S稳定 |
C.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硫酸弱 | D.单质在常温下可与氢气化合 |
(5)由元素⑥、⑧形成的物质X与由元素①、③形成的化合物Y可发生以下反应:
X溶液与Y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M中阳离子的鉴定方法。
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乙烯通入到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
②苯与浓硝酸、浓硫酸混和后加热至50℃ ~60℃ 发生反应:。
(2)苯可以和浓硫酸发生取代反应生成苯磺酸(),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出另一个反应产物为。
(3)石蜡油(主要是含17个碳原子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分解实验按照下图进行:
①碎瓷片的作用是。
A.作反应物 | B.积蓄热量 | C.有催化功能 | D.防止暴沸 |
②将石蜡油分解所得生成物通入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现象是。
如图是以石墨为电极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示意图。
(1)电解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是。
(2)电解一段时间后,b电极上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电解过程中,a电极为极,该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检验该电极产物的方法。
已知一定量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所得混合物用100 mL 3.00 mol/L的NaOH溶液(密度为1.12 g/mL)恰好完全吸收,测得溶液中含有NaClO的物质的量为0.0500 mol。
(1)原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2)所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为mol;
(3)所用氯气和参加反应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n(Cl2):n(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