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表1)。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表1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年份
项目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实行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村为直接销售市场。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
——改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摘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8分)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和苏联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并简析苏联工业化模式形成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土地制度变革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9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斯大林格勒战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共3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两度携手,为反帝反封建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遭受过两次严重挫折。
据此回答:
(1)两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两次合作中,国共两党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第二次合作中,中共的合作策略是什么?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由材料二和所学回答:
(4)两次严重挫折分别指什么?发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5)为挽救两次危机中国共产党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近现代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都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共同之处?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材料三: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
——摘自《中国近代史》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主要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材料四: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3)材料四体现的是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它在三民主义中的地位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地位? (4分)
材料五: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他说:“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决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毛泽东与周世钊》
材料六: 邓小平审阅向十四大作的政治报告稿时,郑重指出:“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报告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论党〉与刘少奇的晚年悲剧》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的时期,以及这两个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
(5)材料五、六阐述的思想有什么共同点?
(6)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之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思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公元前338年)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髟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王,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则材料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什么不同?并说明各自的角度。(6分)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6分)
  
(3)材料三客观上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它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民主力量和人民大众为争取民主权利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

材料二 1941年, 陕甘宁边区进行 “三三制”政权的普选。这次选举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投票。 “按三三制”比例 , 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 , 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陕甘宁边区进行选举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抗战胜利后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政治权利做出了哪些重大努力?结局如何?

近代以来,民主思想和以民主为目标的政治实践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自然状态有一种为人人应遵守的自然法对它起着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
──洛克《政府论》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1)分别说明上述两个历史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
(2)比较上述两个文献,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原则是否相同?请依据材料说明。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指出,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在现代世界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主要就是因为它从实质上贯彻了卢梭主义的人民主权观念,而这种民主实践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对‘平等’原则的落实。……以至于到后来连反民主的独裁者都不得不通过公民投票之类的程式来攫取权力……”。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民主政治实践与英国相比有什么特点?(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