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一五计划”期间150项实际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分布情况(部分),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
省份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北京 |
河北 |
湖北 |
山西 |
江西 |
云南 |
内蒙古 |
项目数 |
24 |
11 |
22 |
3 |
8 |
6 |
6 |
3 |
5 |
5 |
A.片面发展东北地区
B.有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
C.重点在北京周边省份
D.片面发展重工业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论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兴起 |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
D.新型工厂制度的建立 |
史学家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导致这一历史性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 | B.工业革命迅速扩展 |
C.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 D.争夺世界霸权加剧 |
“从1500至l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与19世纪的欧洲统治世界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这一阶段()
A.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趋加强 | B.代议制度普遍建立 |
C.马克思主义产生 | D.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 |
19世纪上半期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颇有感慨地说:“像英国这样的一个贵族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此话含义是()
A.肯定法国是民主国家 | B.批评英国是封建国家 |
C.肯定英国的工业革命 | D.批判法国贵族的特权 |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