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争论的结果如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9分)
乾隆皇帝于四十八年(1783年)写下一首题为“民数谷数”的诗,诗曰:
谷数较于初践祚,增才十分一倍就。
民数增乃二十倍,固幸太平滋生富。
以二十倍食一倍,谷价蛹贵理非谬。
谷贵因之诸物贵,何怪近利居奇售。(注:祚,帝位)
(1)该诗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1分)
(2)乾隆帝看来“谷价蛹贵”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3)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还有哪些?(2分)
(4)试列举康乾时期解决百姓生计问题的主要措施(2分)?有何消极影响?(1分)
(5)如何辩证地认识物价上涨现象?(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英国的1531年法令和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为止,然后遣返原籍。1547年的法令把所有无业者都称为流浪汉,给予严厉惩治;健康流浪汉,将被逮捕,在前胸打上“s”烙印,被罚做两年奴隶。如果逃跑,将被判终身为奴。而逃跑两次,将被判死刑。
(1)导致该时期英国无业游民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无业游民增多对英国社会发展有何利弊(2分)?对此英国政府的政策有何调整?(1分)
材料二:据统计:1846~1850年英国每年平均向殖民地移民19.91万人,到1886~1890年间则达到21.48万人。
(2)19世纪推动英国大规模对外殖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对英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1分)?
材料三:在历史上,英国政府是不干预第三产业发展的。但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
——以上材料均摘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3)什么是第三产业?(1分)英国政府为什么要对旅游业提供支持?(1分)为保障社会稳定,二战后英国在社会制度上有何创新?(1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王道政治使大原。”-------陈独秀
(1)“三纲之说”和“王道政治”具体指什么而言?结合时代背景,可以推测出陈独秀对儒学持何种态度?(1分)请说明你的理由(1分)。
材料二:惟自共和以来,百神废祀,乃至上帝不报本,孔子停丁祭。天坛鞠为茂草,文庙付之榛荆。……礼坏乐崩……呜呼,中国数千年以来未闻有此大变也。
——康有为
(2)近代“共和”是什么时候开始的?(1分)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1分)该文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心情?(1分)
材料三:“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陈独秀
(3)“维新”和“帝制”分别是指什么?(1分)从材料可以看出陈独秀在思索什么? (1分)有何行动?(1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1921年3月上海《时事新报》刊登了一篇驻德国作者的特约稿,评论道“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比之昔日的德国路德之宗教革命,其影响还要重大,这位先生把旧科学的概念一齐推翻。”——选自《文汇报》2006年5月1日
材料二:爱因斯坦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曾两次途径上海,总共停留不到三天时间,但其犀利的眼光对上海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中写到“(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在上海,欧洲人是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国家的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他们是顽强的民族……也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到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选自《文汇报》2006年5月1日
(1)材料一中的“旧科学的概念”、“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分别指什么?(2分)
(2)你认为材料二中的“近年来的革命事件”是指什么?(2分)
(3)为何在爱因斯坦眼中中国人地位如此低?(2分)表达了爱因斯坦的怎样的感情?(1分)
(4)某中学想搞一个《崇尚科学·爱因斯坦与上海》的大型主题活动,你认为应该怎样去搜集资料?(3分)

1962年日本学者汤潜光朝用定量化的指标描述了16~20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兴隆期的变化。按照汤潜光朝的定义,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数据超过同时期全世界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的国家。一个国家保持其处于科学中心地位的时间,汤潜光朝称之为科学兴隆期。他的统计结果是:

科学中心
起止时间
科学兴隆期
意大利
1540年—1610年
70年
英国
1660年—1730年
70年
法国
1770年—1830年
60年
德国
1810年—1920年
110年
美国
1920年—今天
84年

——刘鹤玲《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综合环境分析》
(1)16~20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和兴隆期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分)
(2)促成英国取代意大利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德国科学的进步对德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分)
(4)你认为美国科技活动中心能保持至今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