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华盛顿主持制宪和就任总统推动了美国早期宪政秩序的建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87年9月17日,制宪会议最后一天)主席起立,谈起这个问题。他说,他的处境限制了他,此前,对会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情绪。现在,或许有人依然认为,他应该缄口不言,不过,他禁不住表达他的愿望:应该采纳刚才的这个建议。……制宪会议的许多代表,都提到过众议员人数太少,不足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他承认,他一直觉得,这是宪法中易于引起反对的部分之一;迟至此刻,他才支持这项修改意见,认为意义重大,看到它被采纳,会带来许多满意(麦迪逊注:主席介入制宪会议讨论,这是唯一的一次)。
——(制宪会议参与者)詹姆斯·麦迪逊著《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材料二  华盛顿在1791年第一次使用否决权,否决了国会提出的一项关于选举国会议员的名额分配提案,理由是不合宪。……1791年2月,国会依宪法第一条第八款中关于国会有权通过一切“必要的和适当的”法律的原则,通过了建立合众国银行的法律。华盛顿在签署国会通过的法案之前,为慎重起见,向内阁成员征询建立合众国银行的“合宪性”的意见。……第二届华盛顿政府期间,有组织的派别在国会内已经公开出现……在1796年发表的离职演说中,华盛顿指出,结党营私是人类的通病,也是人类的弱点……一派为了保证自己政治上的安全,必然要绝对地剥夺另一派的自由,最终导致全社会所有人的自由受到剥夺。
——王希著《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为何说“他的处境限制了他,此前,对会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情绪”?据材料一,指出华盛顿惟一的一次介入制宪会议讨论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华盛顿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对待党派政治的态度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与建国”的视角,说明华盛顿被称为“美国国父”的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8分)
材料二 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2)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材料三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

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1867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材料四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这句话,并谈谈你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固”,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土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读下列一组图片:

材料二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了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分别反映了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方面进入到了什么时代?
(2)材料一中的图一所反映的生产力的重大突破对近代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有何突出表现?
(3)针对材料一中的图二,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所说的“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这一观点加以证明。
(4)根据图三,列举这一时代出现的新兴工业。图三的联网,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下图以“虎”、“象”、“鹿”、“鸟”四字为例,分别展现了“汉字七体”的风采:

【材料二】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材料三】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A、B、C、D分别指的是哪几种字体?
(2)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什么时期?
(3)分析出中国印本身所含的三种历史信息。
(4)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名字叫什么?象征了什么?据你推测它属于什么画种?

材料一 “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王安石洞察时艰、思多虑深,以振国安民为己任实施改革。目的是为国家增加资财,方法是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来涵养税源,或节省财政开支。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公平税负、向普遍纳税的方向努力。单从技术层面上看,王安石这些政策设计是合理的。但它既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大调整,推行中便迭遭阻碍。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直至人亡政息。
材料二小威廉·皮特,英国首相(任期1784—1801,1804—1806),托利党党魁,首任相时年24岁。美国革命带来的沉重财政负担加上自身财政混乱和浪费,政府信誉极低,内阁不受信任。小皮特迎着困难,进行大刀阔斧的财政税制改革。在税收领域,他有两大贡献:一是系统调整了陈旧的关税壁垒;一是引进了所得税的概念并加以实施。小皮特是坚信亚当·斯密理论的第一位英国政治家,他认为高筑的关税壁垒不利于经济发展,于是他摒弃陈旧复杂的关税,代之以单一征税制,即对一种商品只征收一种税。关税混乱现象得到了整治,走私活动大大减少,国家岁入明显增加。在降低关税的同时,小皮特也广辟财源,增设了一些必要的新税。1792年他宣称征收到100万英镑的新税税款,使该年的总税额比1783年增加了47%。由于18世纪后半叶经济的快速增长,贫富分化日趋严重,有针对性地收取累进的所得税显然十分必要。1798-1799年间,小皮特成功实施了所得税。今天,累进所得税已成为发达国家最主要的税种。
——《税制改革的两位名相——兼论中英传统税收文化差异》
(1)结合所学,将材料一提到的王安石变法中的“转移支付来涵养税源”,“节省财政开支”,“公平税负、普遍纳税”的对应措施各举一例。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英两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改革成败的关系。
(3)结合所学,从国家政治体制的角度分析小威廉·皮特易获得成功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