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七月,革除诸路行用钞法之弊,诏统一印造交钞,以丝为本。十月,又以银为本,印造发行元宝交钞,简称中统钞。面额分二贯文、一贯文、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共10种,法定银钞比价为钞两贯同白银一两。中统钞为唯一法定通货,通行全国。各路旧钞可到指定地点换用新钞。至元十二年(1275年),又废止南宋铜钱,以1∶50的比价收回南宋会子,换发中统钞,并发行“厘钞”二文、三文、五文作为辅币。1282年禁止金银私相交易,只可在各路官库兑换。……至元二十四年……印造发行“至元通行宝钞”(简称至元钞),从五文到二贯共11种面额,与中 统钞并行,以中统钞五贯折至元钞一贯。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至正十年)下诏云:“以中统交钞壹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准至元宝钞二贯,仍铸至正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以实钞法。至元宝钞,通行如故。子母相权,新旧相济,上副世祖立法之初意。”十一年(1351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
——《元史》卷九七《食货志》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初货币政策的措施。
(2)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至正变钞”失败的原因及其危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尤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初期,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中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主义增加了哪些新内容?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有哪两大创新性理论成果?
(3)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中基本路线是什么?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4)指出这些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即对实践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 二元朝疆域图
材料三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材料五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情况复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赋予地方必要权力,让地方有更多的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发挥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整个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唯实《中国共产党关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后来造成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图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其实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有何意义?
(3)据材料三、四,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4)结合材料五谈谈你认为如何处理好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统一?
(10分)民主与专制如一对并蒂莲,在古代东西方都开出了文明之花,但近代以来民主成为时代潮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1649-1832年,经济和政治转变是在1832-1945年,直到20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
——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
材料三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回答问题: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分别体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分析图二所示制度形成的政治原因。
(2)17世纪晚期,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从1649-1832年中英国在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模范”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并分析这些制度得以实行的法律依据。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材料二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便一时显现起来了,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三 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哲学观点?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