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出现三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三大悲剧家,他们都善于从传统的神话中寻取戏剧的题材,从观众所熟悉的故事中,体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面的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而导致的不幸的遭遇。根据材料可推测这三大悲剧家的作品成功之处在于( )
| A.顺应了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 |
| B.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宗教情绪 |
| C.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 |
| D.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
下表为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 年份 |
占工厂 总数比例 |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
占工人总数比例 |
| 1937年 |
16% |
4.4% |
7.3% |
| 1942年 |
58% |
78% |
49% |
上述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抗日战争的影响 B. 抗日根据地扩大
C. 国际援助的增多 D. 民营工业的发展
这里因为1935年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名垂青史,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这里”指的是
| A.江西瑞金 | B.陕西延安 | C.贵州遵义 | D.甘肃会宁 |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
|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
|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
D.体 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
|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
|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
|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
该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 A.“民国荣光,锦乡河山普照” |
|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
| C.“共赴国难” |
| D.“将革命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