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社会流动,广义上包括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迁徙等;狭义上指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包括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变动过程,也包括职业结构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征求:‘索取’的意思),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租赁的意思)庸(同‘佣’)”。……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分别为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驾长、舁夫、篦头、修脚、修养、倡家、小唱、优人、杂剧、响马贼。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英国自16世纪 “封建贵族阶级在来势猛烈的圈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就整个世纪平均数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
——王乃耀在《英国都铎时期经济研究》
材料三: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1)据材料一,概括晚明社会流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引起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16—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有学者提出“这一时期英国的社会流动,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阐述你对于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解。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日本的对外扩张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各国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产阶级无情地打破一切道德和自然的界限,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大量使用雇工和女工。工人劳动条件和居住条件非常恶劣,还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工人居住区的贫困、疾病和道德沦丧令人触目惊心……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会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材料三 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标志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它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援助、社会服务、老年伤残保险、医疗补助和孕、残儿童补助等六个方面,对于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社会保障制度一度曾经功勋卓著:这项制度设置在不平等的雇佣结构中添加了调和剂,使社会阶级阶层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冲,从而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衰退、社会风险化等等趋势,曾经的盛景渐渐消损,从而引起了西方学术界新的思考。
——黄安年《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人的生存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的社会原因。
(3)比较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早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就出现了“济贫法”之类的福利措施。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大都带有济贫性质,而且项目很少,范围窄,费用有限。而当代意义上的福利制度是在二战后建立并不断完善起来的,完善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补助等内容。这一制度为什么在二战后广泛流行呢?马克思曾做出过这样的论述,即“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相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二战的破坏使得自由主义丧失了在历史舞台上存在的必要。面对受到严重创伤、急需调整和恢复的经济局势,凯恩斯主义诞生了。在它的指导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明显加强,社会矛盾得到缓和,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50——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取得的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
材料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作用显而易见。第一,它的实施缩小了贫富差距。第二,社会福利满足了多数人的最低经济需求,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也为公民的发展权打好了基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增强了社会中下阶层对失业、疾病等风险的抵御能力。第三,政府通过调个社会福利措施来刺激或抑制内需,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此外,国家还围绕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了一的庞大的服务体系,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大批就业机会,缓和了社会矛盾。这样,我们得出来一个结论,“社会福利制度说成是消灭剥削和贫困,导致社会普遍福利,导致阶级同化的“收入革命”。 
——据《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福利国家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实质》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盛行的原因。
(2)评价材料二观点。

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一初创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
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片断二发展
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它非炸药类产品。
片断三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2)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3)据片断三,概况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