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怪风揭秘》,完成小题.(共10分)
怪风揭秘
(1)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
(2)有一句俗语:“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的“鬼风”能转着圈跟着人走。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这种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它一旦遇到障碍物,便会改变前进的方向,在一个地方打转,有时它还挟带着泥沙、纸屑旋转上升。
(3)有一种叫“焚风”的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出现的一种风。它的特点是热而干燥。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等。焚风主要是因为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当受阻气流上升到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然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气温常有太幅度的升高,从而形成焚风。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易引起森林火灾,遇特定地形,还会引起局地风灾,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4)在怪风家族里,还有一种叫“布拉风”的风,这种风具有飓风力量而且无比寒冷。经研究发现,这种可怕的风是由于陆地上空控制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间的气压差而形成的。布拉风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甚至更高,具有极强的摧毁力与破坏力。约10年前,俄国黑海舰队的四艘舰艇停在海岸边,忽然刮来一阵枉风,卷起千层巨浪,刹那问船被冻成了一座冰山,最后全部沉没。
(5)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它既大刚又大柔,一边画圈一边大呼大啸大跃进。台
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太阳的照射使海面上的空气急剧变热、上升,冷至气从四面八方迅速赶拢来,热空气不断上升,直到到达高空变为冷空气为止。这些热空气冷凝后,立即变为暴雨,四面八方冲来的冷空气夹着狂风暴雨形成了一个大漩涡,从而形成台风。它对人类危害极大,有时会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救掉,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没庄稼、中断交通。海面上台风的破坏力更是惊人,它掀起滔天巨浪,威胁着海上作业人员和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翻一翻苍茫历史,可知1970年11月13日,台风曾“叩问”孟加拉湾,飓风上岸潮高约6米,顷刻之间20多万人成鱼鳖,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6)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就会形成龙卷风,这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到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7)怪风家族里的一些“微风”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一个晴朗的夏夜,一座70米高的铁塔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了。当时除了阵阵微风外,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人们不知道铁塔为何而塌。后来,人们才发现当气流贴着物体流动时,会形成一个个小旋涡,这旋涡会产生一种使物体左右摇摆的力,从而危及建筑物。建筑物的设计师们没有注意到这种微风的破坏力,那座铁塔就是被这微风吹倒的。
(8)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比如,人们在经常出现焚风的地方种植一些作物和果树,便可利用焚风带来的热量来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使当地也可种植一些原本要栽在南方的植物。同时,作物和水果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们,就一定会找到兴利避害的好办法。 
(选自《生命与灾害》2011年第1期有删改)
阅读文章(3)—(5)段,请用短语完成填空。
作者都是从怪风名称、             这四个方面对焚风、布拉风、台风进行揭秘的。
根据文中第(3)段内容,给“焚风”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
                                                                               
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谜。回顾你的生活经验,并结合上文说说科学家们的“揭秘”有何意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学作品阅读

小偷车夫和老头

萧红

木柈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直像在牛背上拔了一颗毛,我好像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晴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

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锯)?”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木柈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

“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像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

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末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

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

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吧?”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去走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

【注释】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

(1)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方法提示

形象分析

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

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

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

(3)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4)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

【附】杨绛《老王》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愧怍。”

“科幻世界”中的新宁波品牌

本报记者 包凌雁 单玉紫枫 通讯员 李珏

家里的任何一个角落说一句:我觉得好热……空调就自动开启。躺在床上说一句:我要睡觉了……家里的灯光、电器会立即关闭。这不再是科幻片中的场景,而是将很快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中小企业主导的新宁波品牌,正在为这一部部“科幻大片”谱写新剧本。

“动口不动手”的未来智能家居

十年前,当时还是公务员的何金挺在装修自己的小家时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如果通过互联网把所有带电设备统一管理起来,该有多方便。说干就干,何金挺踏上了创业之路。

一晃四年,他的智轩科技首次以自主研发的“移动云物联”专利技术,开发了ThinkHome智能家居系统,一举打破了我国被海外品牌垄断的高端智能家居市场格局。去年9月,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创业英雄汇》上,何金挺向全国观众演示了新一代智能家居系统,该项目最终以2亿元的估值成功获得风投,也让这个宁波本土的“网红”品牌声名鹊起。

C919首飞的“幕后英雄”

家中已是一个科幻世界,而外面的世界同样日新月异。如今,走进银行或者高铁站、机场的出发大厅,迎面走来为你服务的,很有可能是一个古灵精怪的机器人小姐姐。4月27日,宁波GQY视讯发布消息说,公司的银行机器人已在建行、农行等各类网点开展运营工作。而这家公司的两大核心业务就是视讯和机器人产业。

去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大飞机C919首飞,指挥中心的GQY高清大屏指挥系统,犹如指挥者的神经中枢和眼睛,在首飞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保证了飞行中的全天候监控,把视频图象实时传递,还将领空、气象等信息实时纳入,组成了一幅飞行综合的立体图,成了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

从手机镜头到“嫦娥探月”都有新宁波品牌身影

手机镜头等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前列的舜宇光学、让我国核磁共振费用从千元降至200多元的宁波健信核磁技术、我国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产业化的宁波大成新材料,以及为“神舟飞船”“嫦娥探月”等国家重点工程承担发射配套的宁波星箭航天机械……越来越多的新宁波品牌,正在颠覆着人们对传统宁波制造的印象,而中小民营企业逐渐成了创造新宁波品牌的有生力量。

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批试点示范城市,宁波于2016年成功入选“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截至目前,全市已经累计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10548家,其中287家被认定为浙江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宁波品牌的加速成长,也让我们对未来宁波产业升级充满了希望。

未来的“科幻世界”中,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新宁波品牌值得期待!

(选自《宁波日报》,2018年5月8日,有删改)

(1)这则报道该编入《宁波日报》哪个版面?  

A.阅读

B.艺林

C.要闻

D.国际

(2)这则报道具有时代性,请结合报道内容作出解释。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如果受报纸版面限制,编辑一般会用下面两种方式对稿件加以处理:①从各段中选取语句作出摘要;②保留一段。现在,这则报道需要围绕标题“‘科幻世界’中的新宁波品牌”进行缩减,如果你是编辑,你认为哪种方式更适合?请说明理由。

帽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

(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3)文中(C)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

(4)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走,到月亮上种土豆去 

传说,月亮上最有名的动植物是玉兔和桂树,有诗歌这样形客:“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今天,嫦娥四号落月探测器已跃跃欲试,这次的目标是月亮那不为人知的背面,而此次,我们带上月亮的将是一份大礼﹣﹣土豆。由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组织,重庆大学牵头的科普载荷“月面微型生态圈”,将作为嫦娥四号的“乘客”之一,于2018年底登陆月球背面,进行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

“奶粉罐”里乾坤大

“月面微型生态圈”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净容积约0.8升,总重量3千克,从表面看就是一个圆柱形的金属罐子,有点类似于我们家里的奶粉罐。在罐子里,土豆和拟南芥这两种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动物虫卵吸入氧气,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生活垃圾提供给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循环往复,小生态圈就初现形态了。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地球上的光合作用直接利用太阳光,那么月球表面自然光线是如何引入“生态圈”

的呢?原来,它是通过光导管引入的。这就实现了月面原位资源利用,让动植物完全接受月球的光照环境,

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的老师们之前也考虑过用人工光线模拟地球上的光照环境,但利用月面自身光照对

实验的意义更大,如果动植物能够适应月球光照生长,那么以后人类就可以在月球建设基地,开展长时间的

科研工作,这对人类未来在地外星球生存非常重要。

“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真实的生态圈,假设这个生态圈运转正常,罐子里的动植物将经历一个完整的

生命周期。动物虫卵从虫卵孵化到幼虫生长发育,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从发芽、幼苗生长到开花,一个完整的

生命周期就诞生了。

登月生物有讲究

由于“罐子”容积有限,就要求里面的动植物不能占用过多空间。那些能登上月球的动植物就需要满足特

定的条件。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其次,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传递热量,昼夜溫差大,在太空舱内温度控制在30~60℃,“罐子”内温度控制为最低﹣10℃,因此要求动植物能够耐高温、耐冻,而且能抗辐射、抗干扰。

土豆是大家熟悉的食物,很有可能是以后太空的主食。这次选择的土豆是特别培育的“小个子”品种。拟

南芥开花周期短,从发芽到开花只需1个月,是很好的实验用模式植物,因此把在月球开出第一朵花的任务交

给了它。

美国电彩《火星救援》中,宇航员马克独自在火星将居住舱变成火星土豆农场,靠种土豆、吃土豆生存了

500天,美国大片里出现的场景,中国科学家正将它一步步变为现实。如果嫦娥四号科普载荷成功,将意味

着“月面微型生态圈”适合于所有地外星球并成为人类生存的基础。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8年第4期,雍黎撰文,有删改)

(1)根据文本对“月面微型生态圈”的介绍,在下图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2)小敏一听将在月亮上种土豆,马上就说:“夏天到了,我最喜欢吃西瓜,到月亮上种西瓜多好!”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向小敏解释本次月面生物实验不种西瓜的原因。

(3)这篇文章刊登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你认为下列哪一个选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的标题?请说明理由。

A.人造“月面微型生态圈”将首次登月

B.走,到月亮上种土豆去

C.月亮上能种土豆吗

文学类文本阅读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搡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世界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晴最亮。

三和尚对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可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傅的一点情意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

(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我认为故事就是情节,本文的情节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展开,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就是“①  →②  →明子斧击→明子出师”。

我认为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才构成情节。我这样梳理情节:因为③  所以明子出师了。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②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4)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

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