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报道某课题组利用CO2催化氢化制甲烷的研究过程如下:
反应结束后,气体中检测到CH4和H2,滤液中检测到HCOOH,固体中检测到镍粉和Fe3O4。
CH4、HCOOH、H2的产量和镍粉用量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仅改变镍粉用量,其他条件不变):
研究人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HCOOH是CO2转化为CH4的中间体,即:
由图可知,镍粉是反应Ⅰ、Ⅱ的催化剂,当镍粉用量从1mmol增加到10mmol,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
A.反应Ⅰ的速率增加,反应Ⅱ的速率不变 |
B.反应Ⅰ的速率不变,反应Ⅱ的速率增加 |
C.反应Ⅰ、Ⅱ的速率均增加,且反应Ⅰ的速率增加得快 |
D.反应Ⅰ、Ⅱ的速率均增加,且反应Ⅱ的速率增加得快 |
已知氧化性:NO3- >Br2>Fe3+>I2还原性:I- > Fe2+ > Br- > Cl-。
在一种酸性溶液中,可能存在NO3-、I-、Cl-、Fe3+中的一种或几种离子,向该溶液中加入溴水,溴单质被还原,则以下推测中不正确的是
A.一定有I- | B.可能Fe3+ | C.可能有Cl- | D.肯定没有NO3- |
将金属铜、铁置于氯化铁溶液中充分反应,下列对反应情况设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选项 |
反应情况设想 |
评价 |
A |
当铁、铜均不剩余时,溶液中一定有 Fe2+、Cu2+,一定无Fe3+ |
正确,Fe3+和Fe、Cu均可反应 |
B |
当铁、铜均有剩余时,溶液中一定有Fe2+、Cu2+,无Fe3+ |
正确,Fe和Cu与Fe3+都反应,故有Fe2+和Cu2+,无Fe3+ |
C |
当铜有剩余,铁无剩余时,溶液中一定只有Fe2+,无Cu2+ |
正确,Cu有剩余,故无Cu2+ |
D |
当铁有剩余,铜无剩余时,溶液中一定有Fe2+、Cu2+ |
不正确,不可能有Fe剩余,而铜不剩余,因为Fe比Cu优先于Fe3+反应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1molNa被完全氧化生成Na2O2,失去2NA个电子 |
B.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
C.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 |
D.NaHCO3的热稳定性大于Na2CO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NaAlO2溶液中滴加NaHCO3溶液,有沉淀和气体生成 |
B.0.1mol/LNaAlO2溶液中:H+、Na+、Cl-、SO42-能大量共存 |
C.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恰好使SO42-完全沉淀完全: Al3+ +2SO42-+2Ba2++4OH- ===2BaSO4↓+AlO2-+2H2O |
D.0.10mol/L的氨水与AlCl3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OH-===Al(OH)3↓ |
有关电解质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酸溶液导电性比乙酸溶液导电性强,说明乙是弱酸 |
B.氧化钾溶于水能导电,所以氧化钾是电解质 |
C.强电解质一定是含有离子键,弱电解质中一定含弱极性共价键 |
D.某物质能导电,说明该物质一定含有自由移动的微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