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经调查,第5年时该种群的数量为5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标志重捕法准确计算出该种鼠的种群密度 |
B.理论上可估算出该种鼠在第9年达到此环境的环境容纳量1000只 |
C.由图可知,该种鼠在新环境中一定呈“S”型增长 |
D.第5年后该种鼠数量减少的原因包括气候、食物和捕食等外源性因素 |
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花粉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花粉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 )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
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 )
A.孟德尔用山柳菊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 |
B.萨顿根据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并最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
C.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
如图为舞蹈症家系图,若图中7和10婚配,这对夫妇生一个患舞蹈症孩子概率为( )
A.5/6 | B.3/4 | C.1/2 | D.1 |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细胞,则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 ( )
A.aXb、Y、Y |
B.Xb、aY、Y |
C.aXb、aY、Y |
D.AAaXb、Y、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