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研究和控制化学反应条件有重要意义。
(1)同学们想探究双氧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了三次实验,记录各收集一瓶相同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
30%双氧水的质量( g
加入的水的体积( m l
二氧化锰质量( g
收集时间( s
1
10
40
5
200
2
20
30
5
100
3
30
20

67

①取用二氧化锰的仪器是(选填编号)。

②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③实验3中,加入的二氧化锰质量为 g
④相同条件下,实验3产生氧气的速率最快,说明
(2)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双氧水在70 C ° 以上会较快分解产生氧气。为了验证加 热双氧水也可以产生氧气,同学们选择下图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产生气泡,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没有复燃,可能的原因是,同学分析原因后,采用了法收集气体,再检验,证明加热双氧水也可产生氧气。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纯碱的制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白色固体可能由氢氧化钡(化学式为 B a ( O H ) 2 )、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确定该固体物质的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下列探究活动,请你认真阅读有关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查阅资料】(1) B a ( O H ) 2 是一种强碱,具有NaOH相似的化学性质。
(2)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提出猜想】猜想I :该固体是 N a O H

猜想Ⅱ:该固体是 B a ( O H ) 2
猜想Ⅲ:该固体是 B a ( O H ) 2 N a O H 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

【问题讨论】
(1)实验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步骤②得出的实验结论(填"正确"或"不正确")。
(3)如果在上述实验中用稀硫酸代替硫酸钠溶液,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均相同,你可以判断出猜想是成立的。

小冉和小海两位同学在实验室中进行化学实验。小冉将 C O 2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小海向盛有少量 N a O H 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1)小冉同学观察到的现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小海同学实验后发现试管内溶液为无色,认为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你认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填"是"或"否"),你的理由是:
(3)实验结束后,两名同学将反应后的剩余物同时倒入废液缸中,发现有气泡产生,废液仍然为无色。请你和两名同学一起对废液缸中废液的组成进行探究。
【提出问豫】废液中的溶质除指示剂外,还有什么?
【进行猜想】①两位同学一致认为溶质为 C a C l 2 N a C l
②你认为溶质的组成还可能为
【实验验证】向废液中加入,出现现象。
【实验结论】说明猜想(填①或②)正确。
【实验反思】为减少废液对环境的污染,可采取的方法是
【拓展延伸】通过酚酞溶液由红色变无色,说明 N a O H 已与盐酸完全反应,你认为还可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不使用紫色石蕊试液和pH试纸)来证明 N a O H 确已完全反应。

实验室有-瓶久置于空气中已经变质的过氧化钠( N a 2 O 2 ),乐乐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探究其成分。请你跟他一起完成实验并填写相关内容。
【查阅资料】
(1) N a 2 O 2 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相关反应: 2 N a 2 O 2 + 2 H 2 O = 4 N a O H + O 2
2 N a 2 O 2 + 2 C O 2 = 2 N a 2 C O 3 + O 2

(2) B a N O 3 溶液、 N a N O 3 溶液均为中性溶液
【猜想】猜想Ⅰ: N a 2 O 2 N a O H N a 2 C O 3

猜想Ⅱ: N a O H N a 2 C O 3
猜想Ⅲ: N a 2 C O 3

【实验推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固体的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制直至完全溶解。
猜想Ⅰ不成立。
②取少量①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 B a ( N O 3 ) 2 溶液。
证明有 N a 2 C O 3 存在。化学反应方程为: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变红
证明存在。
结合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猜想Ⅱ是成立的。

母亲节前夕,阳阳对妈妈给外婆购买的" X X 牌"苏打饼干及其配料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化学课上,阳阳听老师说过,苏打是碳酸钠 N a 2 C O 3 的一个俗名,她再仔细阅读该饼干的配料表如下:小麦粉、小苏打….她思考:配料中小苏打有何作用?如何鉴别苏打 N a 2 C O 3 和小苏打 N a H C O 3 ?


下面是阳阳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你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获悉】
(1)相同条件下, N a 2 C O 3 溶液比 N a H C O 3 溶液的碱性强;
(2) 20 时, N a 2 C O 3 N a H C O 3 的溶解度分别为 21 . 3 g 9 . 6 g
(3) N a H C O 3 270 时能发生如下分解反应:
2 N a H C O 3 = 加热 N a 2 C O 3 + H 2 O + C O 2 ,而 N a 2 C O 3 受热不易分解.

【实验过程】
实验一:验证 N a 2 C O 3 N a H C O 3 热稳定性的差异.在老师的指导下,你们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若实验现象为(1),则能得出 N a H C O 3 受热易分解, N a 2 C O 3 受热不易分解.
实验二:用酸碱度的差异鉴别 N a 2 C O 3 N a H C O 3 .你们若用广泛 p H 试纸测定相同条件下两种溶液的 p H ,则 p H 较大的是(2).
实验三:用 20 时溶解度的差异鉴别 N a 2 C O 3 N a H C O 3
请完成下表:(忽略溶解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
预期的现象和结论
(3)
(4)

【交流总结】
(1)配料中小苏打主要起发泡作用.
(2)可以通过溶解度、酸碱度等差异来鉴别 N a 2 C O 3 N a H C O 3
通过上述研究性学习过程.你们认为小苏打 N a H C O 3 除用于食品工业外,在日常生活及实验室中还有哪些应用,试举一例:.

电解水实验可以确定水的组成.甲、乙、丙三位同学对电解水后液体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电解水后的液体一定呈中性吗?
【查阅资料】
图Ⅰ所示装置可用于电解水实验;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讨论】
三位同学分别向U形管中加入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电解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
(1)实验中发现试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任为无色,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pH小于7.说明试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呈性,管②附近的溶液呈_________(选填“酸”、“碱”或“中”)性.
(2)甲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Ⅱ所示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立刻消失.乙同学、丙同学将试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Ⅲ所示分别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不完全消失.经讨论与分析,乙、丙同学的试验中溶液的红色不消失,原因可能是酸
(3)甲、乙、丙同学分别用蒸馏水洗涤U形管、碳棒等,再将洗涤液倒入自己实验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甲同学的溶液仍为无色.
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仍不消失.
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
(4)甲、乙、丙同学分析了实验现象,为确证溶液的酸碱性,又进行下列实验:
甲同学用来测定溶液,原因是
乙同学向溶液中滴加,使溶液中红色刚好褪去.因为造成(3)中溶液的红色仍不消失的原因是
【解释与结论】
用硫酸钠增强水的导电性时,点解后溶液混合均匀,呈中性.
【交流与反思】
甲同学取55g质量分数为2%的硫酸钠溶液进行电解,消耗了5g水后,则电解后硫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甲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NaOH增强水的导电性,点解后溶液的碱性
乙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H2SO4增强水的导电性,点解后溶液的酸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